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高尚全
2013年11月11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35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讓沉寂已久的中國大地煥發出春天的活力,廣袤的農村首先實現了復蘇和發展。1984年的秋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重要論述,城市經濟緊跟農村改革的腳步,煥發出巨大活力。20年前的深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奠定了我國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體制基礎。10年前的秋天,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任務,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面進步。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之所以具有如此偉力,主要是因為它推動我國實現了以下五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

十年“文革”結束后,我國雖然進行了初步的撥亂反正,恢復並穩定了國家生活的正常秩序,但“左”的影響依舊強大。“兩個凡是”和“以階級斗爭為綱”仍然佔據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國家的發展進步仍然受到禁錮。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從思想理論上否定了“兩個凡是”,號召人們徹底打破思想枷鎖,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可能改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改變封閉半封閉的狀況,進而迎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改革開放的思想內核,為我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論活力源泉。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

今天,我們已經徹底告別了由國家計劃統配社會資源的時代,市場繁榮、產品豐富。絕大多數人認為,遵循價值規律、由市場來配置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實際上,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極為不易,是改革開放曾經走過的最艱難的歷程,也是到目前為止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后,經過不懈探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發展構建了最為重要的制度基礎,使價值規律深入到社會經濟的每一個微觀單元發揮作用,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活力、發展熱情。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5個主要環節: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要求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其后10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以這5項工作為中心,推動了我國的發展進步。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要求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無疑,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經濟基礎。

人民觀察·三中全會前瞻


國企改革 既需魄力也需正確方向

戶籍改革 “三步走”逐步打破城鄉二元制

金融改革 開啟中國改革“重頭戲”

財稅改革 或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突破口

簡政放權 讓政府市場“兩隻手”各就其位

APEC會議從頭到尾響起“中國聲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