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高尚全
2013年11月11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向全面小康社會轉變

改革開放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狀況,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3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呈現出大幅度增長態勢。從1978年到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24565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7917元。居民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2年的36.2%和39.3%,人民生活從滿足於吃飽穿暖轉變到更加注重個性和享受的多層次消費。居民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文盲率從1982年的22.8%下降到2010年的4.1%。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一步步變為現實,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我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改革開放沒有止境,因為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經濟基礎是不斷變化的,因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必須不斷調整以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從實踐來看,以上五個方面的轉變還是初步的,繼續深化和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艱巨的任務要完成。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1日 07 版)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