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不需要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隻要調整分配政策,就可以實現共同富裕。不僅如此,他們還從理論上要求把社會主義“從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聲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需要以公有制為主體,隻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可以了。他們說,應該“用價值目標(共同富裕)界定社會主義取代用經濟制度(公有制)界定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需要澄清。
共同富裕是許多人追求的價值目標,但人們對什麼是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卻有不同的理解。鄧小平不是抽象地談論共同富裕的,而是把共同富裕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而這樣的共同富裕隻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才能實現。在私有制基礎上,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於存在剝削和兩極分化,根本不可能有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例如,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工人生活水平也會得到某些提高。但是,這種提高,第一,始終只是局限於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內,資本家隻承認等價交換,此外是不肯多花一分錢的﹔第二,隨之而來的是剩余價值率不斷提高,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增長幅度更大。在工人生活提高的同時,兩極分化在加劇。這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共同富裕。隻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任何人不能憑借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地佔有別人的剩余勞動產品,因而有可能實行按勞分配,從而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可見,離開公有制,就談不上共同富裕。否定公有制為主體這一基本前提來侈談什麼共同富裕,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這些人所講的不要以公有制為前提的“共同富裕”究竟是什麼呢?他們指的是瑞典那樣的高福利政策,也就是所謂的“福利社會主義”。其實,西歐社會黨搞的“福利社會主義”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統治地位所採取的一項政策措施。它不觸動資產階級私有制,不改變雇佣勞動制度,只是由壟斷資產階級從剝削第三世界以及本國勞動人民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來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因而至多只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作若干改良而已。盡管就眼前利益來說,這種政策對本國勞動人民是有利的,但這不過意味著,“雇佣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鬆一點” 而已,而沒有根本改變被雇佣、被剝削的地位,從而根本不可能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重要任務。隨著我國分配領域矛盾的發展,現在應該把實現共同富裕問題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再也不能拖延了。要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關鍵是在理論上要明確,共同富裕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隻有不斷加強公有制經濟,才能為共同富裕創造前提。光在再分配政策上打圈子,至多隻能緩和分配領域裡的具體矛盾,而不能從根本上做到共同富裕的。
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