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元琪:戰后以來壟斷資本的演變過程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2013年07月29日16:27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壟斷資本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金融化

一、壟斷資本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其中沒有根本性斷裂

調節論者沒有認識到,國有化等調節措施的建立和取消都服從於各私人壟斷組織的利益和要求。“例如,許多資本帝國主義國家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在一定的時候和條件下,為了壟斷資本家的利益,國家要對某些部門或企業實行‘國有化’,或者要由國家直接投資建立一部分企業;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時候和條件下,同樣是為了壟斷資本家的利益,國家又要通過所謂‘非國有化’,把國家投資建立的企業或設備廉價出售給壟斷資本家。”

正是由於大的條件變化了,滯脹長期無解后,凱恩斯主義不再符合私人壟斷組織的利益和要求,壟斷資本於是拋棄了它,選擇了以私有化市場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戰后,壟斷資本選擇凱恩斯主義是因為當時這樣的安排對自己有利並有被迫因素,現在它選擇新自由主義,也是出於自利和被迫,這其中並沒有斷裂。調節論者認為在經濟社會化必然性要求下國家調控體系已經是社會的主導力量,但是它們很難解釋昨天還很強大的國家,為什麼面對這麼大的反自己的變革,卻總的來說沒有太大的反抗事件。

新自由主義產生有如下原因:

首先,在1948-1973年間,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增強,國際競爭也日益增強,例如,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公司彼此侵入對方的市場。企業為了生存問題,就想一切辦法降低成本,其中就包括逃避監管和放棄之前與工人達成的一些妥協。其次,擔心大蕭條再次發生曾是迫使大資本支持二戰后調控的資本主義的主要因素,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大蕭條開始被視為一次特殊的、不大可能再次發生的歷史事件。再次,20世紀40年代末期世界性社會主義革命可能成功的威脅曾是迫使大資本支持二戰后調控的資本主義的主要因素,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於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蛻化和西方左翼政黨右轉,社會主義革命的威脅也開始被視為不存在。在20世紀70年代末,上述因素綜合出現,新自由主義就應時而生了。

二、壟斷資本推動全球化

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突然大幅提高利率的情況下,拉美國家債務危機爆發,被迫接受新自由主義結構性改革措施。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解體,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開始在全球推行,戰后建立的反國際壟斷資本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邊界都拆除了,這時又開始流行一個新詞,就是全球化。那麼這一時期盛行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實質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實質是,“從1978年到1992年,70多個國家執行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強加的566個結構調整方案。這些方案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把這些發展中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完全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但是這一次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大擴張和戰后那次有巨大的不同,因為導致擴張的客觀條件很不相同。

首先,由於二戰巨大破壞,戰后相當時期沒有生產能力過剩問題。但是,世界市場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一直面臨持續的產能過剩。在世界制造業市場上,涌進來的角色先是德國和日本,然后是東亞的新興工業國,亞洲四小龍,最后是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這些后來進入的國家提供和先進入國家一模一樣的產品,只是更加廉價。這導致世界市場上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世界資本投資回報率一直處於深度的、持續的下滑。

其次,面對德日實力的緊逼,美國開始從一個資本主義的建設性超級調解者,變成破壞性力量。比如,基辛格在1982年撰寫的傳記《動亂年代》中明確指出,石油危機主要是美國推動的,美國估計在對付石油價格猛升的問題上,日本和西歐都會遇到比美國更大的困難。

再次,最重要的是蘇東劇變,世界性的社會主義進步運動極度低潮,原來逼迫資本主義改善的力量沒有了。

這些導致美國為首的壟斷資本,不可能扶持蘇東崩潰后那些新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順利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消除它們原來的工業化成就(因為世界市場已經太飽和了),將這些地方改造成提供原料、廉價勞動力的場所。

赫德森這樣描述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他說,西方資本需要購買最能帶來長期穩定收益的資產,它們最看好的是能夠帶來租金的壟斷的公共服務部門和資源部門,如土地和建筑、公共設施、煤礦、石油和天然氣。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導致公有的壟斷部門的資產轉為私人所有是自五百年前歐洲佔領美洲新大陸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財產轉移。 所以他們在所到之處將工廠買來后拆除掉作為地產,整個俄羅斯工業被拆毀,最后改造成一個有導彈的海灣型的石油國家。這個時期導致“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和東歐大部分地區以及前蘇聯絕對倒退。

(責編:陳惠照(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政治經濟學評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