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除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可以調節階段的觀點
美國超級國家和各國國家的重大調節作用使戰后壟斷資本能夠擺脫長期歷史性嚴重危機並重新獲得穩定,但是僅此並不能開啟一個長波上升期。因為資本主義的基本運行是依靠私人資本而不是外在性的國家,即使這是一個超級國家。
有人會說,也許汽車這一重大技術才是戰后繁榮關鍵因素。事實是,單單技術也是不行的,否則信息技術這樣涉及整個社會重建的重大發明在冷戰結束后並沒有給全球帶來像戰后那樣的平穩大發展。這種觀點影響並不是很大。但是很多人持第一種看法,他們看到戰后資本主義平穩發展,又看到其間國家的調節作用,就認為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調節能力已經足夠使自己擺脫危機。所以這裡隻對第一種觀點的錯誤進行重點說明。
持戰后資本主義可以自行調節觀點的人的錯誤的根源在於他們錯誤地分析了戰后繁榮的根本性原因,比姆斯很好地批評了這種錯誤,他說:“這種觀點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即戰后繁榮並不是因為凱恩斯主義而興起,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繁榮與二戰期間的暴力破壞所造成的世界資本主義結構的巨大變化相聯系。隨著這一戰后繁榮的結束(這是一個客觀過程的結果),凱恩斯主義的各種調節措施並沒有能夠減輕隨之而來的危機。相反,在某些方面這些調節措施反而加重了危機,並產生了中產階級對工人運動發動攻勢的社會基礎。” 在帝國主義階段,戰后繁榮只是大破壞后的大建設。資本主義國家調節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美國羅斯福新政實施后幾年,也只是使美國經濟維持了不崩潰,但是失業率仍然極高,經濟增長率卻很低。只是在美國參戰后,戰爭提供的巨大規模的刺激以及戰爭破壞后的重建才使美國擺脫了危機。
戰后繁榮具有三大因素。比姆斯的觀點看到了世界大戰這一重要因素,但是他沒有看到戰后資本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國際和國內調節能力。戰后資本主義可調節論者看到了戰后資本具有調節能力這一變化,但是他們沒有看到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並且依賴兩大條件,即美國一極獨大的力量,以及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戰爭導致的戰后景氣結束,加上美國一極獨大的力量以及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力量都受到削弱,戰后壟斷資本的格局將進入重大調整期。
由於堅持國家可以調節資本主義,所以很多左翼學者對於滯脹的產生以及后來的新自由主義就完全沒有預見,——這是使馬克思主義失去可信度的又一事件。由於錯認了戰后的繁榮,導致這些學者錯認了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國家所有制和計劃的發展,都沒有達到能夠壓過大私人壟斷資本和市場經濟的程度,甚至制約作用都有限,只是幫助和補充了私人壟斷資本和市場經濟。國家所有制本質上是集團的資本家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同股份公司一樣,“這是資本作為私人所有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限界以內的揚棄。”
正是由於錯認國家已經成為主導者,所以左翼學者和凱恩斯主義者沒有預見到戰后繁榮會出現危機,並且以為通過國家更深更精致地調節,就可以擺脫危機。他們沒有預見到,這樣的調節將導致滯脹。滯脹簡單的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壟斷資本的停滯趨勢在一個很特殊條件下被暫時掩蓋后又重新浮出水面,而凱恩斯主義不能推動以私人資本為主的社會的投資,只是能夠帶來通貨膨脹。
在國際上,到20世紀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德國和日本經濟實力接近美國,華盛頓開始檢討自己經濟外交中的國際主義,轉而對歐洲和日本採取破壞性而非以前的扶持政策。
現在看來,滯脹危機以及凱恩斯主義在國際和國內的調節機制對此應對失效,美國、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和日本實力格局和戰后前期相比已經有巨大變化,所有這些都基本符合列寧關於帝國主義危機和不平衡發展規律的判斷。
仇啟華:《關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幾個理論何題》,《中國經濟問題》1983年第3期。
謝富勝 黃蕾:《福特主義、新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兼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方式的演變》,《教學與研究》 2005年第8期 。
參見Alex Callinicos. Imperialism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International Socialism,Autumn 2005.
尼克•比姆斯:《資本主義的世界性危機和社會主義前景》,范春燕譯,《國外理論動態》2008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