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
胡刚:解决“大城市病” 北京如何破局>>详细
行政副中心的迁移,是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实现功能疏解的关键和标志性动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这是落实好中央对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定位的务实之举。将政府的部分行政功能从过度拥挤的中心城区疏解出来,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和服务的流动,带动远郊新的副中心真正建设起来;同时,在涉及巨大利益调整的疏解问题上,政府率先带头,也会给央企、事业单位等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赵弘:疏解对象性质不同,疏解的手段也有所不同>>详细
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4个领域。这四类疏解对象性质不同,疏解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认为,第一类、第二类疏解对象是市场化主体,这些主体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对疏解的条件要求较高,比如方便快捷的区域交通体系、优质均等的区域公共服务等。对于这两类疏解对象,政府更多的是创造条件,通过鼓励政策和经济杠杆推动疏解。对于第三类、第四类疏解对象,政府在这些主体的疏解过程中可作为的空间较大,可以更多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推动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肖金成:对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市场手段进行疏解>>详细
特别是要结合人口调控目标,着力退出聚集人多的低端业态、同质业态。利益的割舍需要勇气。以往也有一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成效不佳主要在于制度性障碍难以破除,资源分配不均难题未能破解。肖金成指出,结合政府简政放权、破解机构臃肿问题,可以把那些与首都核心行政职能关系不紧密的机构、企事业单位迁移出北京或者迁移到“副中心”,“对于具有行政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单位,主要依靠规划引导和综合手段进行疏解,对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市场手段进行疏解”。
北京大学教授
杨开忠:通过有序疏解,真正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详细
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从“摊大饼”到“市郊化”——尽管有国情的不同,但美国城镇化的轨迹给快速城镇化的中国以启示。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认为,下一步,城市郊区化发展可能带来新的城市问题,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配套产业发展是关键。要通过有序疏解,降低北京市特别是城六区的人口密度,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真正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
媒体: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出发,牵住疏解功能的“牛鼻子”>>详细
一株植物,修剪枝蔓,主干才能长得更强壮。一座城市也是如此。疏解非首都功能,非轻易之事,也难一蹴而就。疏解功能、协同发展“首先是好事,其次才是难事”,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出发,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态度坚决、路径理性,就能超越短期的利益考量,克服眼前的畏难情绪,牵住疏解功能的“牛鼻子”,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首都。
媒体: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要防止继续“摊城市大饼”>>详细
目标导向通州今后一定是疏解中心城功能的。它的功能也不是包罗万象的,比如疏解中心城功能,比如行政副中心,把一部分行政、事业、研究等等机构成建制的功能一部分转移出去。这是一个有序的,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同时,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也将被放在京津冀更大的尺度中进行考虑,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城市边界,防止继续“摊城市大饼”。另一方面,也要协调河北、天津等周边区域的发展,协同治理。
要治“城市病”,就必须舍弃不必要的功能,丢掉不必要的坛坛罐罐。北京疏解有两方面:一是在北京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疏解,比如行政副中心建设、新城建设;另一方面是向北京的周边区域以及卫星城疏解,主要通过产业转移,把北京的一般性制造业等不具备优势的产业疏解到周边地区,通过平台对接形成功能合作。要落实好目标,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既有“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协同真正见实效而不流于口号。
【本期编辑:万鹏 实习生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