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高考“回归”全国卷保证了高考试题科学性和整体水平>>详细
2015年高考将新增3个省使用国家统一试卷,明年再新增7个省。到2016年,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表示,此前,为了减少地域因素带来的考试偏向,根据各省新课改的不同进度,结合各省教育发展实际,下放了自主命题权利。全国统一命题一旦出现泄题,波及考生的数量大,其影响难以控制,自主命题的直接动因也是来自于此。然而,刘海峰也指出,实施分省命题以来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命题质量不一,尤为明显。有的省份高考试卷的难度波动过大,忽高忽低,造成“大小年”现象。在选拔性考试中,缺乏区分度,对于考生也是不公平的。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杨雄:统考变选考凸显了促公平、科学选才的改革宗旨>>详细
上海高考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在沪招生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新考试方案简称“3+3”:第一个“3”,是语、数、外;第二个“3”,是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自选3科,在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后,参加其等级性考试获得的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凸显了进一步促公平、科学选才的改革宗旨。”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说。这一高考改革方案较好地处理了高中毕业资格和录取选拔两项功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成长,并减轻负担和压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
吴雪萍:高职提前招生把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详细
在试点高职提前招生中,普高学生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基本依据,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吴雪萍说,以往“分批次录取”,职业院校都是最后一批,上职校的学生难免产生自卑感,高职院校也招不到好生源。高职提前招生,把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有助于高职院校挑选更适合的人才,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秦春华:《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详细
新高考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白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高考从看“分”转向看“人”,是新高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长期来看,《实施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媒体: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蹄疾步稳>>详细
由于高考改革不仅事关考生和他们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利益,所以高考改革的每一步都要仔细权衡、做好顶层设计。而且,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高考改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高考改革推进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非常谨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推进高考改革就畏难。事实上,回顾最近这10年高考改革,我们便能够清晰地看到推进的幅度很大,速度也快。而且,针对改革中存在和新出现的重大问题,国家一方面及时启动修正,堵住了重大漏洞,比如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政策的显著收紧,另一面出台了新政策,为考生助飞。
媒体:高考改革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详细
当前,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全面启动,改革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就使得一些高校的“生源危机”在未来几年或将持续,甚至更为严峻。换个角度看,招生进入“买方市场”,正可成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倒逼一些高校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最终实现“质量与特色自觉”。优化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正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不仅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也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年轻人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关。因而,高考改革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高考移民”背后的不公、“高考标语”下面的价值扭曲,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总体定位,改革步伐铿锵有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对于促进公平、科学选材,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人才强国路上的关键一招。
【本期编辑:万鹏 实习生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