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第三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主编 邹东涛
2013年08月13日14:5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家庭分散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个,辐射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 ,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扩大当地大宗农产品销路,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7万亿元,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力。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以来,龙头企业投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年均递增23.8%,2011年达到3034亿元。同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科技兴农,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龙头企业主动采取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90%以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60%的企业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认定或奖励。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平台。2002~2010年,龙头企业培训农民资金累计达510亿元,年均培训520万人次。

为此,继续坚持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种农业合作组织,中外实践表明农业合作组织介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克服了农户分散经营、力量单薄的缺点,通过专业化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合作效率。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标准粮田向种粮大户流转,条件差的耕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流转,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流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2.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自2005年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通过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等措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幅度为11.5%;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7.18%,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4.04%。

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村改水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比2002年增长3.6%;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4.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条件改善。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