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
二、袁黃生平簡介
袁黃(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黃,字坤儀,初號學海,后改了凡,晚年又自號趙田逸農,浙江嘉善縣人。
袁黃有很深的家學淵源,其高祖袁順因“靖難之役”中“與黃子澄謀匡復,事露出逃”,后定居吳江,“以訓蒙為業”,袁順的后代一直到袁黃的父親袁仁大都“隱於醫”。 袁仁與王陽明及其弟子王艮、王畿等都有往來,著有《周易心法》、《毛詩或問》、《貶蔡編》等經學著作。
袁黃13歲時,父親去世,“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但是后來袁黃遇到了一個雲南孔姓異人,對他說:“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袁黃“遂起讀書之念”,並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孔姓異人還預測袁黃“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結果皆應驗,由此更加堅定了袁黃從事舉業的信心。后來,袁黃又遇雲谷禪師於棲霞山中,得其點撥,踐行功過格,從此篤信佛教,發願行善。
但是,袁黃的舉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袁黃得雲谷禪師點撥是在隆慶三年(1569),根據雲谷禪師“汝二十年來被他(指孔姓異人——引者注)算定,不曾轉動一毫” 和孔姓異人“明年即進學”之語推算,袁黃進學——考中秀才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是年袁黃十七歲,此后袁黃先后五次參加鄉試,都以失敗告終,“直至丁卯年(1567年——筆者注),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令縣申文准貢” 。就是說袁黃在三十四歲才考中貢生。隆慶四年(1570年),袁黃在南京再次參加鄉試,中舉。次年,袁黃參加會試,“取本房首卷”,但因“五策不合式下第”。 后又五次參加會試,直至萬歷十四年(1586)考中進士,此時他已經53歲了,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對於艱難曲折的舉業之路,袁黃是有著切膚之痛的,他在《寄夏官明書》中說:“弟凡六應秋試,始獲與丈齊升,又六上春官,僅叨末第,秦裘履敝,齊瑟知非,落魄春風,孤舟夜雨,此時此味,此恨此心,惟親嘗者脈脈識之,未易為傍(旁)人道也。” 由此可知袁黃共參加了六次鄉試、六次會試。萬歷十六年,袁黃任寶坻知縣,在任期間,他革除雜役,減免舊賦,疏浚河道,深得百姓愛戴。萬歷二十年(1592),擢兵部職方司主事,適倭寇侵略朝鮮,明朝大舉增援,得薊遼經略宋應昌疏薦,袁黃到軍營贊劃。提督李如鬆“所部遼兵割高麗人首獻功”,袁黃“馳諭禁之,且面數如鬆以襲封殺降之罪”,“如鬆大恨”,遂與贊畫郎中劉黃裳彈劾誣陷袁黃,結果袁黃被削職歸家。
歸家后,袁黃杜門教子授徒,潛心著述,“四方從游者甚眾”。 萬歷三十四年(1606),袁黃去世。天啟元年(1621),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東征功勛,贈尚寶司少卿。
袁黃涉獵非常廣泛,其門徒楊士范在《刻了凡雜著序》中說:“先生識高今古,學貫天人,上自天文、地理、歷律、兵刑之屬,下至奇門六壬、遁甲翻禽、陰陽選擇之類,靡不涉其津而咀其真……” 袁著述頗豐,他自言“紬繹古今,刪述經史,所著毋慮千卷,而刻行者三十余種” ,這可能還不包括他晚年編纂的《游藝塾文規》、《游藝塾續文規》以及死后其子整理的著作。袁黃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舉考試用書,這些舉業用書不僅反映了袁黃的舉業思想,而且反映了明中后期科舉考試以及整個思想領域的現狀。目前,學術界對袁黃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其功過格和善書以及宗教思想上﹔一是考証包括袁黃籍貫、生卒年等在內的生平事跡,對於其科舉考試用書及舉業思想卻乏善可陳。下面筆者對袁黃編纂的科舉考試用書做以鉤沉,並藉此探討袁黃的舉業思想 ,探討明中后期科舉考試的指導思想以及二三場在整個科舉考試中的地位。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