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婭楠 熊 建
●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和正在發生著具有中長期意義的轉折性變化。與過去30多年不同,現在的結構正逐步轉向以消費、服務業為主,更多依靠內需,更多從要素效率提升獲取動力
●當前財政金融風險隱患集中在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和影子銀行等領域。應通過改革強化約束、增進效率,讓局部風險有序釋放
●改革的資源是有限的,隻能選出那些最重要的,而且關聯性最強的先改革。那些能讓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得以提高的改革,都應該放在最優先的地位
●今年要繼續減少行政審批,一方面是政府減少對市場不必要的干預,審批權要放給市場,另一方面就是在不同級別的政府之間確定管理責任
2014,改革之年。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下,如何避免地方債務危機爆發?推進新型城鎮化如何不再走老路?在3月22日到2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海內外官員、專家各抒己見,為全面深化改革出謀劃策。
風險防控——
“中高速增長的平衡點還沒有找到”
“中國經濟目前仍處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期。但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還沒有找到,可能還有一個探底的過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坦言。
今年前兩個月的統計數據,從側面驗証了劉世錦的擔憂,雖然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從縱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增幅都有所回落。此外,出口、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多項重要指標均不容樂觀。
如果說“謹慎樂觀”是眾多研究機構對今年世界經濟的預測,那麼“增速放緩”、“壓力不小”便是不少經濟學者對今年中國經濟的研判。在增速換擋的過程中確保“換擋不失速”,必須正視經濟運行中的風險與挑戰。
防控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首當其沖。劉世錦分析,當前財政金融風險隱患集中在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和影子銀行等領域。他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形成了一個風險傳遞的循環。“應正確處理局部風險和全局風險的關系,通過改革強化約束、增進效率,讓局部風險有序釋放,爭取不出現系統性風險。”
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往往因為其隱蔽性高,影響更大。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指出,盡管我國公共債務還處在安全區域內,但很多債務是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規范性差,構成風險的重要來源。
“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往往在事前、事中無法有效防范,一旦資金鏈斷裂,必然要採取‘救火’方式平息事態。不僅成本比較高,還會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非常大的損害。”賈康說,某些地方政府債務非常高,應該給予特別關注和進行風險防范,“大量地方債繞過預算法,以融資平台的形式去借,這裡面其實有很多苦衷,不能簡單責備當事人,暴露的是制度方面的弊病。”
改革破題——
“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
“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分析,無論影子銀行、地方債務,還是房地產泡沫,都是不改革的產物,其風險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克服。
無論是短期的保增長,還是長期的提質增效,都需要改革來激發活力,支撐可持續力。改革千頭萬緒,什麼是牛鼻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列出的改革項目共336項,改革最好按需求排序。“改革的資源是有限的,隻能選出那些最重要的,而且關聯性最強的先改革。那些能讓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得以提高的改革,都應該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吳敬璉分析,現在對於改革的先后順序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應該先易后難,也有的建議形成共識的先改,但他認為最必要的改革就應該優先出台,“即便這些改革沒有形成共識,也要做工作盡快形成共識,否則改革最終會受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建議,改革的重點應放在以交易所為代表的高端市場。“其中一個就是資本市場,因為它的帶動性非常強,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可以有效解決資產重組中的定價問題。”他說,過去30多年的改革使中國初級市場發育較成熟,但今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土地流轉,完善社保基金運作,以及解決未來城鎮化的融資問題都有賴於高端市場的改革。“讓民營資本進入壟斷性較強的市場,如果沒有有效的資本市場幫助做配置,是很難實現的。”
相關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