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新決策、新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發展。其中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是:《決定》明確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並按照這個要求,提出了經濟領域眾多新的重大改革舉措。這是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新和發展,將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一、我國改革理論的重大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所謂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35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始終是圍繞著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全由政府通過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改革開放要在實踐上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就必須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場的傳統觀念的束縛。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推進,我們對政府(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認識逐步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推動改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的重要談話,使我們對政府(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隨后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提出市場作用的定位之后,我們黨一直在繼續探索適應改革和發展客觀實際變化要求的准確定位。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刪去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定語。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市場基礎性作用前面所加的關鍵詞都集中在強調改革取向是增強市場作用。這些重要論斷為此次《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論上作了准備。
從實踐背景看,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的重大變化,迫切要求我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而當前經濟發展中不可持續的突出矛盾,都與政府對資源配置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市場功能發揮不夠有密切關系。《決定》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廣泛考慮各方面意見,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雖然隻有兩字之差,但卻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理論觀點。“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種表述是一致和銜接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礎上與時俱進的發展。“決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論上更為明確、到位,對於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更有針對性,是我國改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發展。這個新表述有利於進一步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開創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
相關新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