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朱書緣)今天,備受矚目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公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此,人民網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他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讓人振奮的目標,但這也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歷史任務,我們掉以輕心不得,任重而道遠。
辛鳴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讓我們有了一個大體的制度框架與制度輪廓,讓我們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方面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確立並不等於制度的定型。鄧小平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七大更進一步指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然處在不斷變革過程中。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尚且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如此。不論是用毛澤東的話講 “草鞋無樣,邊打邊像”,還是用鄧小平的話講 “摸著石頭過河”,都表明今日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依然在探索過程中。不斷變革的社會狀態當然需要制度的不斷變革與創新。
正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尚在不斷變革完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輝煌也有遺憾、有成功也有不足、有經驗也有教訓,我們不主張用“中國模式”這樣略顯凝固的提法來概括中國社會的發展實踐,而是用“中國道路”這樣開放性的話語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中前行,在創新中進步,在發展中完善。從詞態上講,“中國模式”是過去完成時,“中國道路”則是現在進行時,哪一個用法更准確一目了然。
其次,制度的不斷變革意味著一些已經成形的制度體制還要進一步變革,意味著要對既定利益結構進行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和民意的調整。這一過程必然必然會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會有極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在這方面,要像鄧小平所說的“這個任務,我們這一代人也許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們有責任為它的完成奠定鞏固的基礎,確立正確的方向。”我們必須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不斷用好的制度來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環境來取代不好的制度環境,用好的制度變遷路徑來替代不好的制度變遷路徑,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科學、健康、規范、進步的制度保障。
最后,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賴於社會經濟關系的根本進步。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客觀必然性,並不是人想當然自我選擇與設計的,而是基於客觀的社會歷史形態的。社會經濟關系是決定制度形態的深層次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並不是我們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國社會經濟關系進一步社會主義化的前提下展開。沒有社會主義的不斷成熟,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這一過程任重道遠,這一過程沒有止境。
更多解讀文章:
人民觀察·三中全會前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