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少產生了五十年的重大影響,它的本質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如何處理好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中國要“救亡圖存”,這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至今為止,認真地研究當年這個思潮仍是完全必要的。當今的中國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對外關系的問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一份文化遺產,雖然有不足之處,但也包含著合理的、寶貴的成分。
要弄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含義,從邏輯上說,我們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問題:“中學”是指哪些內容?所謂“體”是指什麼?“西學”是指哪些內容?對“西學”怎樣“用”才恰到好處?
“中學”是指什麼?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洋務派所說的“中學”不是指一般的學問,而是指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延續運行的那個核心的“學說”。這個學說的基干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簡稱“三綱五常”。
中學為體中的“體”是什麼意思?它不是指身體或形狀,而是指國家的本體、主體、政體、基干、准則、法紀,簡言之,“體”就是封建社會的政權。這個“體”,君臨一切,高於一切,凌駕於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學”和“西學為用”,都是為了保護和尊崇這個“體”。
所謂西學,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和多種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說“中學”那個“三綱五常”。“三綱”己成無稽之談。所謂五常,與“三綱”則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會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義,就是個人對國家、對人民、對他人要有擔當的勇氣﹔禮,即遵紀守法,講道德,為社會和諧做點貢獻﹔智:不斷學習,尊重知識和人才﹔信:當今全社會太需要誠信、誠實和誠懇了。總之,“三綱”已完全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五常”則是迫切的需要,我們要賦予它時代的內容,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德治國並行不悖。簡言之:“三綱”死了,“五常”活著。死了的不可復辟,活著的繼續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