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現代農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關鍵要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現代農業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因而一定要有系統的思維、整體的觀念,要有現代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需要抓住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作出從上而下、以難帶易的頂層制度設計,選擇正確的目標,制定合適的路徑,綱舉目張地打破現代農業發展的約束瓶頸。
“頂層設計”這一概念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使用,概括起來有三層含義:
一是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即首先必須明確現代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明確現代農業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農業發展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遵循世界農業發展規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的功能和水平。現代農業發展頂層設計的目標層主要明確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現代農業所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等目標是圍繞農業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四個方面所確立的一個需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的主要任務實質上是要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三個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二是基本內容,主要強調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要發展和建設什麼,現代農業的實現形式有哪些。農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其產品供給是通過不同的產業組織形式來提供的。不同的組織形式對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不同,生產採用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不同,生產的組織方式也不同,這些方面的不同也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區別。發展現代農業要建立現代化的組織形式,要實現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通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與功能的整體發揮,在產業融合基礎上通過對農業資源要素的重新定價,實現農業功能的多元化。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形式強調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要求突破原來的隻局限於農業產中環節的組織形式,向農業產前和產后的組織形式融合轉變。現代農業的現代組織形式使得我國規模較小的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不同的組織形式,通過廣泛合作,並利用社會分工將自己的生產納入專業化、商品化、規模化軌道,廣泛使用各種現代生產要素,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過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現代化的要素投入,現代工業裝備的普遍採用構成現代農業的硬件支撐,先進科技廣泛應用成為決定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和效率的提升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人力資本則是現代農業增長的主要源泉。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其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民人力資本最主要、最基本的投資形式是教育、培訓。
三是實現路徑,即事關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緊迫任務,重點要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通過全面協調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的農業產業的邊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完善的宏觀環境的支持,推進以要素投入、市場流通體系、市場激勵、新型農民培育培訓和農業技術創新推廣為基本內容的現代農業發展支持體系建設,是構建現代農業發展宏觀環境的關鍵。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在完善的宏觀環境支持下,依據各區域農業資源要素稟賦條件,推進產業組織創新,促進現代農業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整合及產業間橫向協同,培育有機銜接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的具體實踐中,政府必須遵循現代農業發展規律,明確職能定位,在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從提供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保障、科技保障、資金保障、服務保障四個方面發揮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