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摸索 也有苦也有甜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起初,“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中國照搬蘇聯模式。
很快,中共發現這個模式的局限,毛澤東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探索適合國情的路。
但因認識和實踐的局限,中共曾提出“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及 “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口號,脫離實際,超越了階段。
而后總結經驗教訓,中共提出“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等正確思想。但“左”的錯誤,沒讓正確思想落地,甚至引發“十年文革”。
探索社會主義歷程中,中共遭到嚴重挫折。艱辛的探索,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道路選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重要歷史轉折點。自此,中共重新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並進行改革開放。
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號召:“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92年,十四大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等9個方面進行了系列概括。
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進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條道路,引領著中國走向富強。“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北京共識”成為全球熱詞。
這條道路,凝結著偉大的“中國夢”,體現著近代以來人類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因知其來之不易,我們倍加珍惜。
因知其正確有效,我們樹立起“道路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