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路徑
在民族復興進程中實現上述戰略目標,關鍵是積極探索實現富國與強軍統一的戰略途徑,更加有效地促成富國強軍戰略目標與國家戰略能力的結合。
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上,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是黨的十八大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基本途徑。遵循這一路徑的要義在於,把軍民分割的兩大體系整合起來,形成資源配置的整合力,使其在經濟國防兩個領域的良性循環中產生更大效益。為此,應將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將武器裝備研究發展納入國家科技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將軍隊人力資源建設和人事政策制度納入國家人事、勞動、教育規劃體系,將軍隊后勤保障納入國家社會化保障體系,將國防動員和戰場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深入推進海洋、太空、信息等新型安全領域的軍民融合。
在戰略資源配置協調上,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投入的合理規模和質量效益型發展。核心問題是統籌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解決國防和軍隊建設類型轉換的問題。體現在國防投入問題上,首先要形成“適度規模”,即根據社會經濟的承受力和國家安全需求確定國防建設投入的規模。現階段確定我國國防投入佔GDP的比重,應以世界國防費的平均水平和多數國家的投入水平確定投入基准,應以大國開支水平對基准投入水平進行適度矯正,同時還應以國家特殊安全需求對投入比重進行微調。同時,還應致力於形成“合理結構”,即現有的經費投入能夠形成最具有實戰和威懾能力的費用結構。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提高國防建設投入效益最本質的含義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體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點方向上去。實現國防投入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關鍵在於建立現代國防預算制度,即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軍情,體現軍委戰略方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和適應新軍事革命趨勢,以法制建設為基礎,以需求牽引、程序決策、體系統一、規范運作、管理嚴格為基本特征的規劃—計劃—預算—執行制度。
在產業能力協調上,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產出高新武器裝備的能力和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力,同時提高國民經濟產業群對國防科技工業的支撐力。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軍工自主創新能力,就要逐步改變國家技術基礎薄弱的狀況。為此,我們黨提出的科技長遠發展目標是,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由現在的30%多提高到60%。這對於實施國防經濟技術基礎戰略性改造,提升國家產出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能力,意義重大。還應深化軍工企業改革,打破軍工行業壟斷,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加快推進武器裝備採購體制改革,積極探索競爭性採購、集中採購、一體化採購的形式,為武器裝備自主發展、跨越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軍隊能力建設上,著力提高軍隊核心能力與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使軍隊在國家戰略利益拓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促進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生長點。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全局。隻有顯著提高核心軍事能力,才能為提高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奠定強大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