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未來仍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史上曾有過三次世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分別是1870至1913年、1950至1973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期。這三個時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以開放和市場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和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世界性科技革命。我國卻因閉關鎖國而坐失良機,致使我國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20年的1/3下降到1952年的1/20。1952年我國人均GDP長期停滯在1890年水平。直到1978年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把握住現代經濟全球化重大機遇而實現快速復興。
但是,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這場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經濟全球化的開放風險和內在缺陷。開放和市場化,使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日新月異的通訊和運輸科技革命,更讓我們坐上了同一條船。然而,“地球村”的治理仍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如美國憑借其全球霸權和金融貨幣特權,完全可以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可是一旦經濟霸權和貨幣特權被濫用,美國就成為其國民負儲蓄、過度消費和金融泡沫的最大受害者。對此,它把危機責任推卸給全球化失控,認為不公平競爭使中國、印度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是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還是轉向貿易保護主義,是繼續履行大國責任還是以鄰為壑,是堅持全球包容性發展還是排他性發展,對全球化未來趨勢的選擇是一個嚴峻考驗。另一方面,危機已過5年了,而美、日、歐經濟仍深陷“缺需求、缺信心、缺辦法”的泥潭之中。它們的短期復蘇主要靠量化寬鬆和擴大出口,長期調整則轉向重振高端制造、重振創新、重振出口。這將是一場世界競賽,誰不能有效利用這場危機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誰就會被最終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