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本世紀頭 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中央關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戰略判斷。十八大報告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理解這一戰略判斷的意義?
章沁生: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准確判斷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積極開拓進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努力奮斗。這些重要戰略思想,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包含著用新的視角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和解讀戰略機遇期。可以這樣理解:第一,我國處於發展機遇期基本面沒有改變﹔第二,要看到時局的變化對機遇期的影響因素,在抗爭中贏得機遇﹔第三,中央全部工作的著眼點在於確保到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抓住戰略機遇是關鍵。
記者: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利時空態勢,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良好機會和境遇,並由此對國家前途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的戰略影響。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內涵有哪些?
章沁生:一是戰略機遇期客觀存在。戰略機遇期不是對哪一個國家的特殊恩惠,不論大國小國、陸地國家還是海洋國家,在一定時期都會出現戰略機遇期。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工具的進步,大航海時代遠洋航行的發展,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解放,當今世界蓬勃興起的信息化浪潮,這一次又一次的戰略機遇與產業革命相關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對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總體是平等的。善於抓住機遇就能發展崛起,錯失機遇就會落后於時代,甚至被歷史淘汰。二是戰略機遇期貴在爭取。戰略機遇期不是憑空而來、唾手可得的,取決於國家領導集團的戰略智慧和民族的進取精神與創造力。15世紀以來500年間,中國錯失了三次戰略機遇:第一次是明朝中葉,西歐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進而創造了西方工業文明模式,而我國在經歷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之后閉關鎖國,錯失發展良機﹔第二次是 19世紀中葉,英國通過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而中國依然陶醉在封建社會的落日輝煌之中,馬克思稱“這是連詩人都無法想象的奇異的對聯式的歷史悲歌”﹔第三次是清朝后期,中日兩國都搞洋務運動,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崛起,而中國封建王朝在“戊戌變革”失敗中走到了歷史盡頭。我國上世紀和平建設年代特別是本世紀出現的重大戰略機遇,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爭取得來的。三是戰略機遇期充滿斗爭。國家的生存發展利益,取決於國際戰略大棋局中的博弈,各種力量此消彼長、此分彼合,對抗、合作、斗爭都是一種戰略選擇。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同志積極運籌與西方國家關系,打開中美關系大門,降低了北線與蘇聯發生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在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周旋中贏得了戰略主動,為中國的生存發展贏得了戰略空間。四是戰略機遇期具有決定意義。戰略機遇期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歷史契機,抓住和用好機遇期對國家的跨越發展、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意義。二戰后德國經濟崩潰、民心渙散,英國工黨曾經預測,清除柏林的廢墟至少需要30年。但實際上不到20年時間,一個新興的德國崛起了,阿登納領導德國人民敗中奮起,致力發展,成為戰后歐洲發展最快的國家。日本戰后成為“世界孤兒”,經濟生活十分艱難,政治信心完全喪失,吉田茂曾稱為“日已沒而月猶未升”的極度黑暗。吉田茂提出教育立國、經濟復國戰略,利用兩大陣營對峙的契機,在戰爭廢墟上創造了復興奇跡。國家強盛是一個綿延不斷的發展過程,但最為緊要的就是關鍵的幾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