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
新中國建立時,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人均壽命35歲。新中國建立的頭30年,我們建立了以滿足基本需要、實現社會基本公平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無論多麼偏遠的農村地區,都有赤腳醫生、農村供銷合作社和小學校。1950-1978年期間,我國GDP增長了3倍,人均收入增長了80%,始終保持著既無內債,也無外債的記錄,初步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由8%提高到30%。然而,由於沒有處理好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開放與自立等基本經濟關系,到1978年,國民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正在發生一些新變化。如GDP的長期潛在增長水平將可能調整到7%至8%之間;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在下降;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減速增大了發展方式轉變壓力;重化行業、建筑、房地產及相關裝備制造業也進入一個長期調整時期;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能源資源價格、匯率、利率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社會保障和環境成本上升主要是剛性的、長期持續的,並對經濟結構轉型帶來了嚴峻挑戰。中小企業普遍面對“缺訂單、缺工人、缺技術”的轉型之痛。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對此,我國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主題,開始實現從人均GDP增長優先,轉變到科學發展軌道上來。然而,要實現2020年GDP和城鄉人均收入翻番的發展目標,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動包容性發展、平衡性發展、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