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習十八大報告 貫徹十八大精神)

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變化及應對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18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新變化,集中體現為,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這個階段,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在於對內堅持科學發展、對外堅持和平發展。

  

  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我們黨在新世紀之初對我國發展環境和階段作出的科學判斷,黨的十八大和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進一步作了深入闡述。黨的十六大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國際環境方面對此作了新的分析和闡述,對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確判斷和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變化

  形勢在發展,情況在變化。2012年強調的戰略機遇期同2002年提出的戰略機遇期相比,不變中有變化。不變的是,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變化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新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為,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站在物質基礎、綜合優勢更強的新起點上謀求新的發展。過去10年,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10年來,我們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實力更強、基礎更牢、起點更高,這為在新階段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化危為機、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機遇並非盡指有利條件,也並非都是明晰顯現的。很多機遇是潛在的,是可能、是潛力,甚至蘊藏於矛盾、不足、困難、挑戰和風險中。重要的在於,對機遇要准確判斷、抓住用好。

  就國際領域的機遇來看,一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這是最大的機遇。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世界整體和中國會保持和平的發展大環境。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是中國也是包括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優先課題。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為世界各國創造了發展機會。以資源跨國流動和配置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會提高效益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帶來合作共贏的機會,使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三是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帶來有利於發展的新機會。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改變過分失衡的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四是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為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無論世界科技革命新突破還是我國科技創新新發展,都會為驅動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條件。

  就國內的發展機遇來看,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構成我國發展的內生動力、潛力、空間和機遇。一是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充滿困難和挑戰,同時改革又會破除發展的體制障礙,釋放發展的潛力活力,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入關鍵期,無論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還是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三是產業結構處於重組、升級的戰略調整期,推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會形成發展的新優勢。四是推動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互動融合、同步發展,將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后勁。五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入持續實施期,區域經濟由不平衡到協調發展,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與機遇互含。隻有清醒地看到風險挑戰,才能有效地應對挑戰、回避風險。

  就國際的風險挑戰來看,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一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甚至局部戰爭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抬頭。二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競爭空前加劇,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三是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四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一些國家對我國的疑慮增加。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嚴峻復雜,出現不少干擾我國和平發展的新問題。

  就國內的風險挑戰來看,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困難和問題。一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內需外需不協調,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二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協調各方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壓力加大。三是思想文化領域更加活躍復雜,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難度增加。抵御境外敵對勢力思想文化滲透任務更加繁重。四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任務艱巨。有的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脫離群眾、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特別是為政不廉、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嚴峻。

  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在於堅持科學發展、和平發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這個階段,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在於對內堅持科學發展、對外堅持和平發展,這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是和平發展的基礎,和平發展是科學發展的保障。

  堅持科學發展。我國發展正處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5000美元增長到1萬美元的關鍵階段,各種困難、矛盾和潛在風險凸顯。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全面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進一步作出精辟概括。隻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才能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在把其實踐要求全面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二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現階段化解和應對我國經濟社會領域存在的問題、矛盾、風險和挑戰,都有賴於我們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上取得新進步,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現階段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及其帶來的矛盾、風險和挑戰,必須靠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才能有效化解和應對。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覺地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我們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是在現階段用好機遇、應對挑戰、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握的根本方法。

  堅持和平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特征和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對外領域的體現就是和平發展。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必須堅持和平發展”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我國國情和發展內在需要的必然選擇。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集中精力解決發展和民生問題。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作為負責任大國對外的庄嚴承諾,更是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對內的堅定信念。和平發展道路是歷經30多年實踐檢驗的戰略道路,我們應不為任何事情所惑、所動、所擾,堅定不移走下去。特別是在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政治環境極為復雜,發展機遇與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隻有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發展,才能把握和用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執筆:張伯裡)

(責編:趙晶、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