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七章 長期執政:最怕寒了群眾的心 
2012年12月20日14: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希望決定向心力,失望導致離心力

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既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利益,也包括盼得上、奔得到的美好希望。對於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擔負起“人民公仆”的職責,不僅要有效消除脫離人民群眾、背離人民利益的各種危險,也要積極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創造公平、寬廣的發展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美好希望。

人類歷史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希望的腳步前行。人沒有希望,就會喪失生命的動力﹔政權不能帶給人們希望,就會失去人民的擁護。魯迅先生說過:“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巴金先生在談到文學的社會功能時也說過:“人為什麼需要文學?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中的垃圾,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的確,人的一生不斷經歷著希望和等待的體驗。有了希望,人生才有追逐光明的力量,等待也才不會變成無奈的嘆息、憤懣的吶喊和對命運的掙扎。

人民群眾對政權的擁護和熱愛,不僅源於對現實利益的滿足,也取決於對美好希望的預期。能否為人民帶來希望,能夠帶來多少希望,這是判斷一個政權是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重要標志。任何政權,當它能為人民帶來希望時,就會得到來自人民的源源不斷的支持﹔反之,則必然會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歸根結底都是從人民大眾對舊政權的失望、絕望開始,進而將希望寄托於新生力量,最終將腐朽沒落的政權埋葬於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為人民帶來希望,這是最大的民心所向,也是取信於民的重要法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華民族在屢次失敗絕望后探尋新希望、新出路的開始。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分子、有識之士和人民大眾將希望寄托在共產黨身上。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全國廣大人民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我們有責任不要使他們失望。” 回顧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挫折走向勝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始終為人民帶來了希望。

希望的腳步不停止,時代發展的步伐就不會停止。歷史規律反復昭示:對於執政黨而言,希望決定向心力,失望導致離心力。面對民族復興的漫漫長路,擁有希望,遠行才有方向﹔追求希望,前進才有力量。黨隻有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為人民帶來美好希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民族復興大業凝聚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講的希望是有著科學的內涵的。擁有希望,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希望不是奢望,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也不能苛求人人如願,任何社會都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希望均變為現實。讓人人擁有希望,說到底是公平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為各階層、各行業的民眾提供平等、公正、通暢的發展環境和氛圍,使全體人民隻要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奮斗,都有擁有和追求美好希望的條件和機會。

讓人人擁有希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應有魅力。鄧小平曾提出,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造就比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更好更多的人才,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意願和美好希望,作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強大動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將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人民群眾過上富裕生活的希望逐步變為現實,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實現好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轉變,也出現了一些制約人們擁有和追求美好希望的消極因素,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慎重對待。

有人曾以美國社會為藍本,提出了“美國夢”的概念。其意思是說,在美國隻要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奮斗,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家庭背景等外因,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能夠使中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中國夢”嗎?這實際上就是創造公平、寬廣的發展環境、讓人人都擁有希望的問題。

2010年9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一篇題為《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的長篇通訊,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階層固化、社會向上流動通道變窄的趨向進行了剖析,並提出“農家子弟還能‘鯉魚躍龍門’嗎”、“就業,拼能力還是拼‘背景’”、“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等現實拷問,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當前,諸如“窮二代”、“富二代”、“官二代”、“拼爹游戲”等概念的出現,也從側面折射出家庭背景、社會資源等外因在個人成長發展中的影響開始增加,普通階層的社會流動上升通道呈現變窄的趨向。

近幾年,電視媒體上出現一類展現“草根”階層個人才藝的節目,較受歡迎。以“旭日陽剛”歌唱組合的成長為例,他們兩人均屬所謂的“北漂”,但他們在為生計而奔波的同時,卻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執著夢想。后來,他們在簡陋的出租屋裡演繹的那首《春天裡》,通過網絡的傳播迅速走紅,進而走上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並參加了2011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人們需要思考的是,難道人們對他們的“熱捧”,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演唱水平高,或是媒體的傳播效應大嗎?事實上,人們對他們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草根”身份。也正是這一難以逾越的身份障礙,使很多面臨同樣境遇的人聯想到自己的“中國夢”,產生推人及己的觸動和感動。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