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七章 長期執政:最怕寒了群眾的心 
2012年12月20日14: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那麼,執政前后所可能產生的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哪裡呢?

早在革命勝利前,劉少奇就提出了“創業難呢,還是守成難”的問題。他指出:“很多人擔心,我們未得天下時艱苦奮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國民黨一樣腐化。他們這種擔心有點理由。在中國這個落后的農業國家,一個村長,一個縣委書記,可以稱王稱霸。勝利后,一定會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們黨注意到這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紀律性,就會好一些。”

1954年,陳雲在黨的七屆四中全會上的發言中,還提出了“大家是為革命來的,還是為做官來的”的問題。他指出:“起初是干革命來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來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來越大,有人就隻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在勝利了的國家裡頭,有電影,有照片,開會時熱烈鼓掌,閱兵時可威風啦。火車站歡迎的時候,送鮮花,夾道歡呼。物質享受是很具備的,很可以腐化。”

鑒於此,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指出: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人民公仆”,“位置要擺得對”,即使是“高級干部,中央委員”也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在人們之前。” 他還清醒地指出:這些脫離人民群眾、背離黨的宗旨的腐化變質問題,“不但在目前是一個大問題,就是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 周恩來也曾指出:“我們一旦取得全國政權,就帶來一個危險,就有一些人可能會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所腐蝕,被勝利沖昏頭腦,滋長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甚至會出現個人野心家,背叛群眾。”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物質條件得以明顯改善,這為官僚主義、消極腐敗等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問題的滋生,提供了更適宜、更具誘惑力的溫床。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強調:“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權,特殊化,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損害黨的威信,如不堅決改正,勢必使我們的干部隊伍發生腐化。” 陳雲也指出:“對於利用職權謀私利的人,如果不給以嚴厲的打擊,對這股歪風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會敗壞黨的風氣,使黨喪失民心。”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陳雲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著名論斷。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黨仍面臨著脫離群眾、背離群眾路線的嚴重風險和劇大危險。特別是個別權力部門和一些黨員干部違背黨的宗旨,淡忘“我是誰”,漠視“為了誰”,曲解“依靠誰”,極大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貫徹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