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改革開放能否永葆動力,最終要看人民群眾是否滿意和支持。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和參與主體。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開放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人民群眾的參與,改革開放就會失去智慧源泉、動力基礎。正如胡錦濤所指出: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
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由人民群眾來締造,改革開放的嶄新局面靠人民群眾去開創。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的。同時,改革開放是史無前例的宏大工程、系統工程、艱巨工程,需要匯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來共同奮斗,這是改革開放的根本法寶和動力源泉。繼續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始終堅持一切改革為了人民、一切改革依靠人民這一根本基點,拜人民群眾為師,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人民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和發展得失的根本標准,充分凝聚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共識和認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滿意度和支持率,不僅取決於物質需求是否獲得滿足,也取決於精神追求是否得以實現。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會越熱切。在當前物質需求逐步得以滿足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增強國民的文化修養、道德品格、心理健康和創新意識。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重要著眼點和落腳點,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和諧文化,弘揚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融合的中華文化,努力做到尊重差異卻不失原則,包容多樣卻不失主導,不斷增強國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全面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當前,思想文化領域“西強我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在這樣的復雜形勢下,我們尤其要注意增強文化自覺、自信、自強。2006年,《鳳凰周刊》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一個消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有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西方國家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且不論這一消息是否屬實或者翻譯是否准確,但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我國根本不存在文中所提及的問題,這段話會引起大家長時間的廣泛關注嗎?
總之,改革是需要遠見和膽識的,開放是需要視野和策略的。2012年2月,習近平在訪美時再次重申和強調:“在本世紀上半葉,中國要相繼實現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大奮斗目標,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能否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還能保持多久?這從根本上取決於我們的方針政策、應對能力和精神狀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既要保持“摸著石頭過河”的無畏勇氣,更要注重改革開放的長期性、全局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既要增強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也要注意將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而努力奮斗。
(選自王浩雷《國家大勢》,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