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一論斷是對近年來出台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深化和發展,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方向,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從本質上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根本上調整城鄉關系,不斷破除由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體制機制制約,建立新型的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
一、適應時代要求的政策內涵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關系得到明顯改善。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已明顯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體制性障礙之一。
從農業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但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相比,仍處於小規模和弱質化態勢,農業生產率比較低,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國際經驗表明,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之后,不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僅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而且會成為國民經濟的短板,制約現代化的實現。
從農村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全國各地農村的基礎設施、環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與城市相比,硬件設施和軟環境差距還是比較大。
從農民收入看,10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1810元和6977元。今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收入差距連續3年呈縮小態勢。但是由於農業生產經營正進入高成本時代、農產品價格上升有限、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可能影響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種種因素都將使繼續保持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較大。
沒有農民的小康,也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差別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10年前,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五個統籌”之首。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明確提出了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公共資源,並就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出了新要求。
10年間,中央連續出台9個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思想貫穿其中,認識不斷深化。
認真梳理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大農業政策,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思想脈絡清晰可見,內涵不斷豐富,重要性不斷提升。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一論述既保持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政策的延續,保持了政策的連貫性,同時在城鄉一體化機制和發展方式上具有創新性,為統籌城鄉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