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為科學發展拓展航道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孟憲生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五年前,黨的十七大就曾以3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為前提,重點圍繞歷史地位、目的、任務和基本經驗,以及對改革開放偉大歷程作了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並對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作了實踐部署。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五年后的今天,黨的十八大進一步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並以大會主題詞的形式明確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立場和信念。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部署上,黨的十八大除了堅持已有理論和實踐成果之外,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現實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舉措。歸結起來,就是以促進科學發展為主線,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提供強大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特點以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從這一原理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回答了改革開放怎樣為發展提供動力的問題。科學發展是歷史范疇。現階段,實現科學發展就是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重點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問題。黨的十八大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的改革開放思想都充分反映了這一基本要求,並對每一領域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明確了著力點。經濟領域,以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以調整結構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為推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動力支撐﹔政治領域,把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的進一步拓展提供新鮮活力﹔文化領域,在改革開放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社會領域,重點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形成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生態領域,以創建文明制度為導向,以調整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依托,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持續動力。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黨始終牢記這一實質,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化。正如黨的十八大指出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讓最廣大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存在的最高價值。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說到底就是為了人民利益謀求科學的發展道路、探尋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創造穩固的制度條件。黨的十八大關於各個領域改革開放的論述,無不滲透著這一精神實質,無不體現著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因素。從為建成“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保障,到以改革創新精神保持黨的純潔性、建設服務型政黨﹔從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到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干部代表比例,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等,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不僅是我們黨對人民要求過上更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鄭重回應,也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
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大關於改革開放理論的創造性發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反映了我們黨對自身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今后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