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胡培兆:经济学研究不能永远甘做外国的小学生
2013年07月30日08:37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字面上确实没有说过“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这样的话,但在内容上又确实说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无产阶级生活日益恶化的趋势和事实,并在《工作日》、《机器和大工业》、《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等篇章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事实。特别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一章,马克思开宗明义就讲这里就是要研究“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是:“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④这不是绝对贫困化又是什么呢?前苏联经济学家将此概括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是无可厚非的,符合马克思的结论。如此明白的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在改革开放之初竟然还引起一场大辩论。究其原因,双方皆出于主观主义地为《资本论》“圆说”。本本教条主义者认为不仅《资本论》里有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这个规律,否则就会失去当代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以此“圆”马克思主义之说,让历史与现实“一致”起来;历史虚无主义者相反,认为不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这个规律,就是《资本论》里也没有说过有绝对贫困化规律,有的只有相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是后人杜撰的,其始作俑者是苏联学者,以此从另一个方面来“圆”马克思主义之说,也让历史与现实“一致”起来。旷日持久的争论就这样发生了。如果双方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切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出发,就不难取得共识。历史上有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和现实中没有或基本没有绝对贫困化,都是客观事实。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过去有的,现在也就必须有,现在没有的,过去也就不能有呢?我们能说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和过去一样,还在“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吗?听听恩格斯对经济规律的阐述就会明白。恩格斯说①陈岱孙:《西方经济学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求是》1996年第2期。

①陈岱孙:《西方经济学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求是》1996年第2期。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45页。

③同上书,第1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

(责编:实习生、赵晶)

相关专题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