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斌 今年3月起,由山西省文化厅主办、一家文化公司承办的“山西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开始网上投票。截至6月23日17时,太原市市长耿彦波以150多万票遥遥领先,排在第二位的晋祠票数为46.8万。排在后面的还有山西大院、晋商、黄河、关公、老陈醋等。(6月24日《三晋都市报》) 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像晋祠、黄河、关公等,已被公认为晋文化的代表;再如陕西评出的十大文化符号:兵马俑、大雁塔、黄帝陵、西安城墙、革命圣地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个个都承载着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可谓名至实归。 作为一名当代市长,耿彦波对于太原,能否像苏东坡于杭州那样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符号,则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审视。这“时间”,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但肯定不是当下。 一方面,耿彦波因为创造了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同模式”而荣获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另一方面,他因强势推进城市的改造与建设,在民间有“耿拆拆”、“耿一指”、“耿指倒”等众多绰号。民意对他的评价并非一致,他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推动,历史自有公论。但眼下,把他推举为山西的文化符号,很难说是名符其实。 笔者以为,身为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官员,做好文化保护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本是应尽之职,不宜主动张扬;如果提名参选确非耿市长的本意,当发现自己被提名后,也应主动要求撤销。毋庸讳言,在权力的潜在影响无孔不入的大环境下,作为公众人物的政府高官,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还是远远避开为好。 主办方表示,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是希望让真正能代表山西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展现于世人面前。正因为如此,公众更期待活动的结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不是沦为一种笑谈。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