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做客人民网
点击进入 李君如专栏
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记者就此采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
记者: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提出来的,我们研究他的思想脉络的时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完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毛主席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原来学习苏联的经验中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套办法,同中国的国情不完全相适应,他提出来要“以苏为鉴”,既重视它的经验也重视它的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讲这段历史时指出,毛泽东同志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为我们今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是正反两方面的,正面经验就是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发展经济的正确道路。反面教训就是,一旦我们头脑发热,超越阶段发展,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就要走弯路。理论准备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形成。比如《论十大关系》中蕴涵的思想,比如毛主席提出我们可能现在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物质基础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起来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起来了。
记者:1978年,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邓小平是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
李君如: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后,小平同志就在考虑未来中国的路怎么走。1978年下半年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尽快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集中搞建设,要发展科技,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起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雏形就出来了。小平同志是坚持实事求思想路线的革命家,他坚持从实践出发来总结经验,从人民的实践出发来支持人民的创造,他的理论探索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他抓了两件事情,一是支持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农村改革,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仗打响了。第二,他跟广东的同志商量,怎样在东南沿海开一个窗口,就是搞一个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搞了四个经济特区。改革和开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把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转化为一种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转化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目标,但是没有全面完成小康指标。2003年暴发“非典”,把我们的不足暴露出来,比如社会建设滞后。在这一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特征出发,提出许多新的思路,这一新的思路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人为本。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又来自何处?
李君如: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社会潜在的或者说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第二个特点,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把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重新激发出来。第三个特点,它是一个不断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断适应人民的新要求和新变化。第四个特点,是能够使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第五个特点,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报记者 李亚彬)
(为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广电总台制作了40余位首席专家解析社会热点问题的系列访谈节目《时代问答》,每周二在江苏卫视播出。本文根据节目内容整理。)
更多内容>>>欢迎进入【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