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深化改革从哪里入手 “城镇化”战略如何突破
张富泉:“三步走”即改革路线图
——就改革攻坚采访邓小平战略研究专家张富泉
人民网记者 李晓明
2012年12月28日13:5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记者:对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发展尤其是搞GDP崇拜,学术界褒贬不一,您的看法怎样?

张富泉:地方直接参与经济发展与竞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了的。实事求是地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过少、家底子又薄,多有了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发展这么个主体,且其竞争行为又与企业和个体不同,它追求的是GDP即新增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与企业和个体并不处在同一个竞争层面,不仅不与企业与个体抢机会、争利益,而且还能弥补其逐利行为的缺失,从投资基础设施、科教人才等平台建设诸方面为之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赢利。应当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之所在,应当充满道路自信和坚持。但其GDP崇拜与忽视利润最大化也会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地方参与经济发展往往不计资源消耗,甚至无视生态环境影响,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并带来市场分割、差距拉大和权力腐败等问题。一句话,兴利避害这种体制特色优势强大无比,反之则将带来诸多问题甚至阻碍发展。

为什么提出构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财税区,实质上就是要趋利避害,将现在以省为主的东、中、西非均衡区域无序竞争,整合引导到这三大趋同俱乐部区域有序竞争上来,重塑地方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的效率机制。因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与大环渤海三大财税区,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出海口和起龙头作用的沿海城市群增长极与纵深的内陆经济带,要素优势与禀赋优势异质互补性极强,属典型的内聚性经济区。特别是这三大横向区域改革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均衡,财政经济规模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资源禀赋与经济要素等发展条件也不相上下,甚至连禁止发展区地级单元个数和生态环保的责任都大体一致,确是中国特有的一组内聚性趋同俱乐部区域。依托这一天然的均衡性区域资源,实行按常住人口财力均衡的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即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通过起点公平以及规则公平而达致终点的公平(毛程连等,2003),即可形成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最终完善。这从过来以省级为主的财政分配体制看,在同一个省域的市县之间已基本实现财力均衡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因为省级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调动了地方发展积极性,才一直保持着财政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理,这样在同一个大区域内对省级财力实行横向均衡分配,只要在省级以上的三大横向均衡性区域之间形成竞争发展的格局,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不会造成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的效率及动力机制的损坏。

记者:改按常住人口进行地方预算分配,必须实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配套制度。如果离开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这组趋同俱乐部区域“均衡三角”,就无所依托而无法实施?

张富泉:的确如此。如果说过来的财政承包制与分税制,建立在东、中、西纵向非均衡区域与省级财政体非均衡竞争的基点上,那么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分税制,就必须构建在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横向均衡性区域与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基石上。这三大横向财税区的“均衡三角”,可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市场经济的生命在于公平竞争,由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地方政府需得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这就需与企业、个体竞争者同样具备公平的起点。而在东、中、西纵向区域条件下省级财政体的竞争,各个省级区域发展基础与条件相差悬殊,如同奥运会与残奥会同台竞技只会造成混乱失序的状态。一方面,各省级财政体出于地方利益的刚性,加之区域差异与非均衡势必导致普遍的市场分割,难以实现全国市场统一;另一方面,经济越往前发展区际差距就越大,为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只能动用越来越多的行政干预措施,结果市场化改革距离市场越来越远。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两个大局”战略转换的要求,“反过来”构建沿海帮助内地共同富裕的三大财税经济区,这样重塑区域经济平等竞争的主体,东、中、西区际间越来越大的地区差距,将被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横向区域均衡发展所取代;现有省级为主的市场利益分割的格局被打破,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得以最终形成;市场规范相应带来行政行为的规范,加之趋同俱乐部区域构成江河上下游生态贡献区与受益区的统一财政体,十分有利于类型区有序开发的统筹协调和生态环保等,因而将从根本上解决差距拉大、市场分割、贪腐滋生、生态恶化和社会公平正义等区域经济社会问题。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