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深化改革从哪里入手 “城镇化”战略如何突破
张富泉:“三步走”即改革路线图
——就改革攻坚采访邓小平战略研究专家张富泉
人民网记者 李晓明
2012年12月28日13:5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记者:实施完善分制税改革的再突破,看来巳成为推进城镇化规律性成长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改按国际惯例以常住人口分配地方财力,为什么说还要采取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配套措施?

张富泉:将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地方财力改按国际标准以常住人口分配,但不搞西方全国财政“大锅饭”体制,而要配套实行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前两步实施沿海大局战略的政策落点关键就在财政承包制及分税制,打破全国“大锅饭”调动起地方发展积极性,如期实现了1980-2000年GDP翻两番的预期。第三步是要“反过来,……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里,邓小平用了“反过来”这个很重的词,旨在提请大家注意区域非均衡与均衡发展存在相辅相反的悖理,越是适应前两步与沿海大局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就越不适应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这“第三步”就是要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上“反过来”实施内地大局战略,即要构建沿海帮助内地协调互动的财政经济区。而实施内地大局战略的政策落点,同样在于完善分税制改革的新突破,就是要将财政供养人口计算地方财力的传统作法改按国际惯例实行常住人口分配,并配套完善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公平竞争机制。

对此,改革前后的实践同样表明,维系省级承包制及分税制的不规范的地方预算体制,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协调、不经济、不环保等诸多问题;而忽视地方积极性回到全国财政统收统支的老路上去又有牺牲效率之忧,两相权衡唯有选择在国家与省级之间构建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制度。具体说来,这就要根据中国经济区纵向划分呈同质性且非均衡、横向划分呈集聚性且相对均衡协调的特点,在东、中、西纵向区域基础上合纵连横,分别构建以珠三角城市群横向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粤闽桂琼湘鄂赣渝云贵川藏12省区市的泛珠三角;以长三角城市群横向连接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沪苏浙皖豫陕甘宁青新10省区市的泛长三角;以环渤海城市群横向连接黄河下游和华北东北等地,包括京津冀晋蒙辽吉黑鲁9省区市的大环渤海三大财税经济区,在保持央地财政关系不变、地方财政支出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央财纵向转移支付下的横向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制度,做到既按常住人口实行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又能确保地方经济竞争发展格局而不损坏财政增收的效益机制。

记者: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全国范围内搞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为什么我们却要划分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横向财税经济区,实行分区域的省级财政横向均衡的制度?

张富泉:因为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它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比较而言,特就特在政府不仅干预经济而且直接参与经济,也就是多有了地方政府参与市场经济这么一个主体,且其竞争行为不像企业和个体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GDP崇拜与追求增值税等财税收入的最大化。如西方企业和个体作为自由竞争的主体,往往采取某种意义上的全国财政“大锅饭”体制,来克服公平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公,以维护企业和个体持续的自由竞争。像德国财政横向平衡制度就是典型的“大锅饭”体制。这种体制还对德国统一起过重要诱致性作用,可统一后原西部老州又对吃财政“大锅饭”强烈不满。但就因地方政府无关经济紧要,企业与个体才是市场主体,结果财政均衡不仅不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东、西德市场统一并间接维护了自由竞争秩序。特别是澳大利亚一类资源型经济国家,实行政府间按人均百分之百的财政均衡,同样由于地方政府不参与经济从不妨碍经济发展。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地方竞相发展和GDP崇拜的强烈冲动,就谈不上改革开放和发展,像前两步实现翻两番就根本无从谈及。因此,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财税体制,我们不能不考虑到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