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改革开放能否跨越发展,关键要看其内外部环境是否具备和有利。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既要抓住有利的环境和机遇,更要用好这样的环境和机遇。面对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善于借助国际环境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开放就会陷入困境;不充分发挥国内环境所蕴涵的发展优势,我们的改革则会失去根本。
首先,对外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既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又坚持了独立自主;既借鉴了世界先进文明,又保持了中国特色。抓住用好发展机遇,从来都包括趋利和避害这两方面内容。在当前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趋势下,必须处理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的关系,努力掌握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和在国际竞争中规避风险两种本领,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将发展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和自主创新上,充分利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步伐,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决做到不失掉根本、不依附外国、不迷失自己。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作为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并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还必须处理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关系。
一方面,要兼顾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正当关切,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努力消除所谓“中国威胁”、“模式威胁”等各种误解和偏见,积极塑造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既要切实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也要注意结合外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李瑞环曾在一次接受外媒采访时,针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说:“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发展快慢、是否强大,正像一个人是不是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他的个子大小、身体强弱,而要看他的品德和为人。” 这样的解释,说服力较强,也较为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积极务实的姿态,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更长时间的战略机遇期,为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早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伊始,毛泽东就说过,从辛亥革命到今天不过四十五年时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也指出:“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坚持不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样的积极姿态,对于我国在国际上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