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09: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相关阅读
本文摘自李忠杰新著《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第九章
【第五篇】李忠杰:清醒认识和驾驭改革的三大规律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历史任务、漫长的发展过程。
纵览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运行轨迹,我们发现,在其运行态势、成效命运、潮涨潮落的背后,实际上有三大规律在起作用。尤其是周期性发展规律,很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走向和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提出了这三大规律。到现在来看,这三大规律被充分证明,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一直发挥着作用。
面向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要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充分注意这三大规律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回答这一规律正在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自觉运用和驾驭这三大规律,积极引导改革开放走向新的高潮,而不要被动无奈地滑向低落。
一、改革的自觉有序性规律
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变革的新形式。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在社会主义自身基础上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因此,是一场主体自觉性运动。这一基本性质,决定了改革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地进行的。因此,社会主义改革首先和基本的规律,就是自觉有序性规律。
自觉有序性规律包含着两层内容:
第一层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是改革的自觉性。就是说,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自觉地认识到传统体制的弊病和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由自身提出的要求;改革的主体力量就是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即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者来说,改革的目标是自觉的、明确的,而且是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一致的,即是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改革的行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它不是任何个人的盲目行为,而是改革主体一系列具有自觉性的行动。
第二层内容,是改革的有序性。就是说,改革作为一种主体自觉性的运动,必须在相对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具体说,改革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要有比较周密的计划、方案和行动的部署;改革必须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各项内容及其顺序和实施时机,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要求,不能一哄而起;改革必须有组织地进行,不能随意放任、各行其是,更不能搞无政府主义,同时,也要鼓励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改革的主体自觉性,决定了改革的有序性。或者说,改革的自觉性,必然要求改革始终保持有序化的状态。自觉性和有序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自觉有序性规律的整体。
改革的实践证明,自觉有序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任何成功的改革,无一不是自觉有序地进行的。这种自觉,部分是来自于理性的自觉认识,根本上是来自于实践的强烈要求。总体上,都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促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从而使改革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性的行动。
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是在自身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甚至像中国那样遇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后,作为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才逐步走上改革之路的。这种状况,能不能说“自觉”呢?答案:是。这虽然是某种被动的“自觉”,但同样是自觉有序性规律的表现,甚至是一种主要的表现。传统体制的弊病,社会发展遇到的挫折,使得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的惟一出路。在改革启动之初,对于执政党和领导者来说,这种改革多少有点“被逼无奈”的感觉。但无论如何,改革都是在执政党和领导者们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之后才真正启动的。如果执政党和领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就不会启动,任何自发性的改革尝试也不会得到支持,改革也就无以进行。随后,在改革的进程中,如果执政党和领导者们失去了改革的决心和意志,改革也难以继续下去。所以,自觉的认识,是改革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基本的和前提性的条件。
除了自觉,有序,对于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改革本身意味着对旧体制和就秩序的冲击,是一种“非序化”的行动。但是,这种对旧体制和就秩序的否定和冲击,都是也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如果超出了这种限度,改革自身就会失序,社会就会混乱,执政党和领导者们也不可能容许。不管处于什么原因,改革都会停滞甚至倒退。
所以,不自觉便无以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序。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要求,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甚至会导致混乱或灾难性结果。
那么,有没有执政党和领导者们的认识落后与实践和群众,缺乏对于改革的自觉认识,从而不愿改革和阻碍改革呢?这种情况当然是有的。而这种状况恰恰证明了改革必须是自觉的。自觉了,才会实行改革;自觉了,才能坚持改革。反之,不自觉,就没有改革;不自觉,就不能坚持改革。因此,改革的自觉有序性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违背了这一规律,改革就不可能得以启动和坚持下去。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和深入下去,依然在于能否自觉。自觉,就能坚持,就能深入,就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