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理论--人民网
人民网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推出新著《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本网陆续选摘——

【第四篇】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2012年11月10日09: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相关阅读

李忠杰访谈:走向未来的中国需要大视野、大智慧、大战略

【第一篇】李忠杰:中国之路在漫漫长程中再次进发

【第二篇】李忠杰:从深层次上把握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第三篇】李忠杰:未来中国方向、道路、战略的郑重昭告

本文摘自李忠杰新著《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第六章

【第四篇】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已经9年。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走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拓展视野,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的认识水平

在自然科学中,描述一个物体,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坐标系。同样,对一个理论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个理论本身,而要尽可能拓展视野,从比较广阔的时空范围加以考察比较。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价值,可以建立三个坐标系,把科学发展观放到这三个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和认识。

1、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来考察,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坐标系中,如果把实践发展当作横坐标,那么就要注意用历史的眼光,考察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如果把时代背景当作纵坐标,就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考察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的挑战。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中国30多年的发展无疑是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当然肯定不是直线)。中国的成就已经举世公认。过去,我们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现在完全可以说,我们的商品遍天下。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能找到“made in china”。

这种变化说明,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是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以往我们的发展方式,虽然已经有深刻的质的变化,但比较多的还是体现在量的扩张上:包括人力资源的扩张、资本投资的扩张、市场体系的扩张,产品从国内向国外的扩张等等。当这种量的扩张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新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靠量的扩张来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能源资源的保障问题。如钢材,我们2007年的产量已经达到5亿6千万多吨,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国内的矿石有限,大量的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在原料和价格上必然受到国际的很大制约和影响。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我们的商品虽然已经遍天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三个缺乏:一是缺核心技术,二是缺自主知识产权,三是缺世界名牌。我国的出口商,大多是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90%是贴牌产品,很多要向人家支付专利费用。这种做法,在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到一定阶段,就要更多地考虑质量、品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问题了。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展的国际环境问题。当我们还没有发展起来时,国际上希望我们打开大门,通过投资中国获得更大的回报,并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廉价产品。但当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他们便越来越害怕中国的竞争,出现了一种担忧、恐惧的心理。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就是这种心理变化的一个表现。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适当调整发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比如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等口号,只能限定于某一特定的意义,而不能泛化。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所以,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不同阶段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挑战。在贫穷阶段,如何发展起来,是最大的挑战;但发展起来以后,又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之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的战略思路、对策和要求。

2、放在理论的坐标系中考察,正确认识发展观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坐标系上的地位。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十七大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整合为科学发展观。二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集中在这个体系中。三是对科学发展观给予科学评价,并把它写入了党章。

对科学发展观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十七大实际上做了界定。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五句评价,有两句话说的就是这种关系。一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两个词。

这个问题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当然要纠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但科学发展观本身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把握好这种关系,就有可能出现否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否定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倾向。对此,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警惕。

3、放在事业的坐标系中考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画龙点睛,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中国共产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3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那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科学发展观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从理论与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看,十七大报告做了一个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根据这样的界定,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与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它们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因而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它们又都与一定的阶段性相联系,所以,又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来。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则有一个指导范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最初是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提出的,有人就以为它只是在经济社会领域起指导作用。其实不然。十七大既说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后者的范围显然比前者更宽,因此,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定要搞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要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分享到:
(责编:赵晶、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