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 孟虹
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萬鵬) 國家主席習近平1日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注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指出為了把中歐關系推向前進,中歐雙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就此,記者連線了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孟虹進行解讀。
孟虹談到,習主席歐洲之行的最后一次演講選擇在創建於戰后1949年、位於比利時海濱城市布魯日的歐洲學院,這既與該學院的歷史、宗旨和作用有關,也與這個城市本身名稱意寓“橋梁”有關。歐洲學院是歐洲和平發展未來政治精英的搖籃,也是中歐未來和平合作事業的思想動力源。習主席在近十天歐洲四國、聯合國教科書組織和歐盟總部展開愈九十場活動,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歐洲四國的人民、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直接接觸與交流,積極詮釋中國的過去、現時和未來,讓歐洲和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實發展、新政府的改革宏圖與未來規劃以及倡導和平主義、積極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外交之路,旨在架構起中歐、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友誼合作的堅實橋梁。
孟虹向記者講到,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遍體鱗傷,德國再次遭到分離,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六國聯合創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經過愈六十年的努力,現發展成為擁有二十八個成員國的歐洲政治聯盟,在地區治理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這樣一個新型超國家機構中,擁有不同歷史、文化、語言和政體的國家在共同制定相關規則和條約的基礎上,和諧共處。這次習主席出訪歐洲中央的四個國家,其中既有實行半總統制的法國,也有施行世襲君主立憲聯邦制的比利時和荷蘭,還有引進了共和立憲制和議會內閣制的德國。這些國家多年來深刻吸取歷史教訓,秉承和平主義理念,倡導多元一體觀,和而不同、攜手合作,促使歐洲成為世界最為和平的地區,歐盟成為全球獨一無二、影響重大的地區性組織之一,而多途徑地搭建促進歐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的重要平台和橋梁,無疑是保証和促進這一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此次習主席出訪歐洲,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從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角度通過核安全峰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比利時歐洲學院等平台,為歐洲和世界開啟了一扇了解中國現時立體圖的窗口,積極促進了中歐跨文化溝通和理解橋梁的建構。
最后,孟虹談到,習主席此次歐洲之行具體提出建構中歐未來發展“四大橋梁”的理念,尤其突出“改革”和“文明”橋梁共建的重要意義,這不僅基於現時的需要,也是針對未來的挑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三十年后的中國逐漸邁向“新四化”,任重道遠。同時,經歷了快速擴展、但遭受歐債危機風暴后的歐盟也需要改革和振興。同時,在聯合國安理會佔有重要席位的歐洲大國法國和英國以及中國也需要攜手合作,為推進聯合國在新時期的改革和全球治理制定新規則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中歐在《2020年戰略規劃》框架下的合作將不僅限於促進雙方的經濟增長,同時也更注重促進世界和地區的持續穩定與多元文化並存和諧發展。習主席的此次歐洲之行無疑為中歐和世界的未來友好和平發展之路鋪墊了敦實的基礎,搭建起了重要的橋梁。
系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