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沈丁立
专家学者解读习主席演讲: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万鹏)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就此,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教授。
沈丁立指出,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中国的世界文明观。这是当代中国领导人首次系统提出对世界文明的看法,指出文明有多彩性、平等性以及包容性。
沈丁立谈到,如同生物有多样性,文明也有多彩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何养就构成了一方的文化。而文明是对文化精华的提炼,文明的多彩性还有甚于多样性。大千世界的文明各具特色,因此形成人类世界的多彩。正因如此,各种文明需要相互鉴赏,相互借鉴。我国在去年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内核是“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从对美交往到对欧交往,我国的世界文明观也在延伸,这次提出的文明多彩则是将此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文明是平等的。沈丁立指出,文明只会各具特色,绝无高低之分。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既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傲慢自倨,而应平等相待,谦逊交流。由于世界各个民族与种族的发展在时空与地域上受到局限,以各自习惯为标准形成的自身中心主义情况还屡见不鲜,这时,以一种宽大的文明、平等之胸襟去看待别种文化与文明,将大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最后,沈丁立强调,文明需要包容。由于文明发源于不同时空,其载体与表达存在着千差万别。但出于形形色色的偏见,以民族中心主义为表现的文明排斥,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文明兼容受阻,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面临障碍。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将自身文化习惯去强制性衡量他者行为。习主席谈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在于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形成的交融互鉴,这使中国文明经久不息、根繁叶茂。
习近平主席欧洲出访系列解读:
相关专题 |
· 沈丁立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