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世界政黨情勢(2012)代前言
於洪君: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
2013年06月25日15:27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七)

中國歷史上早有“黨人”,早有“朋黨”,但那不是政黨,更談不上政黨政治。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始於辛亥革命前后,是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后出現的。

19世紀70—80年代,一些改良派知識分子就開始向中國介紹西方的政黨政治。戊戌變法前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組織的強學會、保國會等,已多少地帶有政黨的萌芽。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1894年建立的興中會、黃興等人1904年創建的華興會以及蔡元培等人同年創立的光復會,政黨特征更為明顯。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出現,拉開了中國政黨政治的大幕。在此前后,改良主義的政治組織、團體和政黨亦不斷涌現,其中包括康有為1906年在紐約建立的國民憲政會,楊度、梁啟超等人1907年在東京分別創立的憲政公會和政聞社,雷奮、庄親王載功等人1911年在北京分頭成立的憲友社、帝國憲政實進會等。這些名目繁多的改良主義政治團體,也一定程度地帶有政黨特色,有的政黨特色還比較鮮明。

辛亥革命之初,中國的議會民主遠未成熟,政治生態雜亂無序,五花八門的政黨和社會政治團體如雨后春筍,數量多時竟有300多個。明顯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主要有1912年章太炎等人發起成立的統一黨、同年晏起等人發起成立的共和實進會、王寵惠等人成立的國民協進會、溫宗堯等人成立的國民公黨、谷鐘秀等人建立的統一共和黨。但這些黨壽命很短,大多曇花一現,自動解散或並入他黨。1912年8月,宋教仁等人將中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民黨合而為一,成立國民黨,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登上歷史舞台。該黨成立后,以奪取議會多數為目標,積極開展競選活動、大力推進政黨政治,呼吁建立責任內閣,在當年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得參眾兩院392席。一年后,黨的領袖被暗殺,僅存一年的國民黨被反動勢力強行解散。

在那個中國式多黨制令人目眩神迷的時代,各派勢力圍繞著擁護孫中山還是袁世凱,最終形成了三大派系和四個政黨,即由資產階級革命勢力組織起來的中國同盟會、由立憲黨人組織起來的民主黨、由地方買辦階級建立起來的共和黨和統一黨。后來,這三大派四大黨重新組合,形成了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的國民黨、由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合並而成的進步黨、袁世凱新拼湊的御用工具公民黨。至此,中國政壇第一次出現三足鼎立、相互抗衡的三黨政治格局。當然,這時還有其他一些小黨,如工黨、社會黨、自由黨、中華進步黨、公民急進黨、青年社會黨、國家社會黨、民主社會黨等,但作用相對有限。

工黨即中華民國工黨,成立於1912年初,黨員主要為企業主、工人,另有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士紳。其創始人徐企文主張在共和政體之下實現經濟平均,勞資混一,最終破除階級界限。1913年,徐企文被袁世凱殺害,黨也隨即瓦解。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成熟的、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朴素而幼稚的工人政黨。中國社會黨成立於1911年11月,創始人江亢虎早年為無政府主義者,后效法德國社會民主黨,將其早先組建的社會主義研究會改為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該黨初創時期小有影響,黨員號稱52萬,但因思想主張混亂,組織上無章法可依,成立不久即告分裂,1912年被袁世凱武力解散。1924年6月,到蘇聯“朝聖”歸來的江亢虎宣布恢復中國社會黨,次年1月將其更名為中國新社會民主黨。此后,江亢虎政治變節,聲名狼藉,新社會民主黨也於1926年被解散。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新階段。當年10月,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后形成的中華革命黨重建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成立。1924年,國民黨在中共幫助下再次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革命聯盟。中國革命舞台上形成了共產黨國民黨全面合作共同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政黨政治新格局。1927年,國共合作因國民黨背叛而破裂,國民黨蛻化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官僚買辦勢力的工具。中國社會出現國共兩黨殊死對抗的政黨政治格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除積極追隨國民黨的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外,反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民主運動蓬勃發展,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等進步黨派積極活動。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共建聯合政府、共圖國家未來的談判無果而終。1946年兩黨關系徹底破裂,中國社會再現國共兩黨全面對壘格局。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追隨共產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等勢力追隨國民黨,兩大主要政黨各領一方的格局和陣營對峙、殊死對抗的態勢始終未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帶領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成為領導新中國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長期與中共合作的上述八個民主黨派,以建國時通過的共同綱領為基礎,接受中共領導並與中共繼續合作,逐漸發展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新型政黨。它們積極參與政治協商,努力參政議政,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體制內的建設性力量,因而也是中國特色政黨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能力不斷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建立的多黨合作制更加鞏固,優勢更加彰顯。

中國國民黨1949年敗退台灣,在那裡建立起一黨獨大、單獨執政體制。但國民黨內外各種勢力的斗爭始終存在,有時十分激烈。20世紀80年代中期,台灣領導人開放黨禁,各種勢力紛紛建黨,一時風生水起。“台獨勢力”借機發展壯大,1986年成立民主進步黨。2000年,民進黨在台灣地方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國民黨喪失政權。2008年,國民黨奪回權力,再次執政,但一黨獨大體制已經終結。截至2011年,台灣地區共有182個政黨,最大的還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其他黨圍繞國民黨和民進黨,分為泛藍(國民黨黨旗顏色)、泛綠(民進黨黨旗顏色)兩大陣營。藍綠兩大陣營對壘、國民黨民進黨輪流坐庄的政黨格局,在台灣似有無法逆轉之勢。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