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世界政黨情勢(2012)代前言
於洪君: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
2013年06月25日15:27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

現代生活中所使用的“政黨”一詞來自西方,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政黨”英文為“PARTY”、法文為“PARTI”、德文為“PARTEI”、西班牙文為“PARTIDO”,均源於拉丁文詞根“PARS”,本意為“一部分”,后引申為一個社會群體、一種政治組織,即代表一定階級、階層、集團或社會力量,擁有固定的組織形式、明確的綱領和目標,並為維護特定利益、實現政治主張而為取得政權而斗爭,或以執政參政方式開展活動的社會政治組織。

政黨起源於西方,但並非古已有之。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政黨,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是與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人權思想相對成熟相聯系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階級利益、階級矛盾發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政治斗爭不斷激化的必然反映。從世界政黨政治的歷史看,政黨作為代議制民主的重要標志,首先產生於英國和美國,這與英美兩國政治制度最先發育,議會體制較快成熟密不可分。

在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封建貴族與工商業資產階級以及新貴族之間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相當激烈。17世紀70—80年代,上述兩派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一個代表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另一個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當然,這兩大集團當時組織上並不穩固,派別成員思想認同也不強烈,甚至不願承認派別立場。兩黨后來的名稱“托利黨”和“輝格黨”,是雙方在相互攻訐和責罵中由彼此強加的。“托利”(TORY)源於愛爾蘭語,本意為打家劫色的天主教匪徒,而“輝格”(WHIG)源於蘇格蘭語,是指殘殺天主教教士的長老會派強盜。然而,正是這兩個不雅之詞,后來被爭斗雙方接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兩大政黨的黨名。

當時,這兩大政黨內部還各自存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勢力團伙。由政府大臣和宮廷官吏組成的團伙被稱為“宮廷黨”,來自農村而且沒有官職的鄉紳議員構成的團伙被稱為“鄉村黨”。因利益不同,托利黨和輝格黨內部的“宮廷黨”和“鄉村黨”經常發生沖突,這種沖突往往與托利黨和輝格黨的權力爭奪相互交織,因而錯綜復雜。雖然總體上說,托利黨和輝格黨的斗爭是當時英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但兩黨內部“宮廷黨”或“鄉村黨”超越黨派之見,與對方政黨中的同黨聯手對付執政的托利黨或輝格黨的情形亦不少見。這說明,英國近代史上出現的這兩個早期政黨還未發育成熟。英國近代史上的政黨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后來又經歷了很長時間。

如今活躍在英國政治舞台的主要政黨是保守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當年的托利黨和輝格黨早已在推陳出新的歷史大潮中脫胎換骨。托利黨即是今天的保守黨,輝格黨變成了后來的自由黨。20世紀以前,保守黨、自由黨一直輪流執政。工黨崛起后,逐漸取代自由黨在兩黨格局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不再是自由黨,而是后起之秀工黨。自由黨為求生存,時而支持工黨,時而與保守黨結盟,1988年又與社會民主黨合並,改組為今天的自由民主黨。2010年,自由民主黨與大選中獲勝的保守黨達成協議,共建聯合政府,由此成為聯合執政黨。正是針對這些情況,有人將英國的政黨體制稱為“兩個半政黨”體制,不無道理。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尚無政黨,政黨政治是建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1787年,圍繞著批准憲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形成兩大勢力集團。以漢密爾頓為首的保守派主張將國家權力集中於聯邦政府,實行較高程度的中央集權,被稱作“聯邦黨人”。以杰斐遜為代表的民主派主張擴大民主權利,反對上述主張,被稱作“反聯邦黨人”。這兩個政治上迥然有別的集團,構成美國最早的兩大政黨雛形。1792年,杰斐遜創立民主共和黨。1800年總統選舉時,他充分調動黨的力量,成功當選,政黨作為選舉工具的特殊作用第一次得到顯現。自那時起,美國歷屆總統選舉均以兩黨分別組成的選舉陣營為基礎,最后根據候選人得票多少定輸贏。兩黨輪流執政模式由此略具雛形。

1812—1814年間,聯邦黨人在英美戰爭中策劃分裂聯邦,陰謀敗露走向瓦解,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存。1825年民主共和黨分裂,亞當斯等人另立國民共和黨。1828年杰克遜等人成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使用這一黨稱)。1834年國民共和黨改稱輝格黨。但輝格黨1852年大選失利,部分人士另建自由土壤黨。1854年,這些人聯合北方反對奴隸制的民主黨人和輝格黨人建立共和黨。至此,民主、共和黨相互對立,通過競選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得以確立,直至今天。

如果不就輪替執政而就政黨數量而言,美國也是“多黨制”國家。因為美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第三黨。譬如右翼方面,1948年前曾出現三個進步黨。1848年、1968年民主黨兩次分裂,相繼出現過州權黨和獨立黨。1995年佩羅創立過改革黨。左翼方面,1826年成立過反共濟會,1840年成立過自由黨,1887年成立了美國社會主義勞工黨,1891年有過平民黨,1901年成立了美國社會黨,1921年成立了美國共產黨,1938年托派建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1996年出現了綠黨。詳見張立平:《美國政黨與選舉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151、154—163頁。 20世紀30年代還出現了異常活躍,因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兼於一體而臭名昭著的“三K黨”。

由於政治設計對小黨不利,兩大政黨共同擠壓,美國的第三黨始終無法躋身政治主流。據統計,1840—1860年間10次選舉,170位第三黨候選人當選國會議員。1870—1900年間10次選舉,第三黨候選人當選國會議員的減少到137人。1946—1996年間半個世紀內的選舉中,隻有14位第三黨人士進入國會。參見張立平:《美國政黨與選舉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頁。 可見,第三黨無論性質如何,作出什麼樣努力,都不可能根本影響美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進程。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更多地還是被視為“兩黨制”國家。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