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好的,謝謝吳老師。接下來各位嘉賓會在網上跟各位網友進行交流,希望大家積極參與。稍后我們中國網絡電視台將進行在線圖文直播,好了,今天的視頻部分就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收看,再見!
央視網網友:請問楊飛雲老師,成為一個優秀的畫家需要什麼因素?
楊飛雲:成為一個優秀的畫家,其實首先他要熱愛畫畫,這是最最重要的。第二個,他在繪畫上有才華,有感覺。但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畫家,你有這兩點還是不夠的,你需要一個長久的專業的訓練和文化積累和生活閱歷,這樣一個長久的准備、積累,然后在創作上才能夠,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央視網網友:您怎麼看待個性問題?
楊飛雲:個性是與生俱來的。個性問題我認為不能強調,一旦強調就不自然,不真誠,個性是他內力的事情,隻要他是真誠的傾聽自己的,順著自己的天性,按照自己心靈的,和他的悟性,和他的感覺、感動去創作,他的個性就在裡面。當然了,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的東西和形成自己個性上自然而然的東西,那個是需要一個時間的,他應該自然生成,而不應該刻意追求。因為你的個性就在你的生命裡面,吳冠中先生說,個人的風格像一個人的背影,自己看不見。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是自然的,別人能看見。
個性還有一個東西,他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有特點的,他要認可自己的這個特點,他不能去,他可以欣賞別人的長處,但不可以比較。就好像一個梨子和蘋果,同樣是水果,每一個都有它的天性、特點,它如果去比較別人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個性就否定了。所以個性還有一個就是,要認識自己,哪些是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哪些是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有的短處不是可以補充的,其實是天生就沒有的,那個不是缺點,而是每個人他有一個個性。
央視網網友:您怎麼看待油畫的民族化?
楊飛雲:油畫的民族化,油畫是從歐洲傳過來的,是歐洲人發明的一種繪畫方式,當油畫被引進來的那一天起,他就有油畫民族化的這個問題存在,因為不是我們創造的,是外面引進來的。但是油畫它只是一個,如果是把油畫看成只是一個材料特點的畫種,油畫因為它的材料和它的獨特性、表現力,它產生了和別的畫種不可替代的一種,叫什麼表現方式或者表達性、特性。同樣,中國人,因為是學來的,所以要先去掌握油畫這個特性,其實拿過來以后,融入中國的文化,表現中國人的審美和情感和中國人的現實精神,這樣其實就是油畫民族化的一個最根本的轉變。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有這個表達方式的變革,還有在思維方式上的一種融合,還有在慢慢慢慢地得到中國人和文化界的認可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油畫民族化產生了很多很多在變革當中的作品。但是真正的油畫民族化,我認為是中國人掌握了這個世界性的繪畫語言,來表現自由的、自如的、自主的表現它這個民族自己的情感和審美,這個就是油畫民族化,並不是樣式上的變化。
央視網網友:請您談談您心目中的中國夢是什麼樣的?
朱樂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定義,“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延綿五千年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雖然中國在歷史上也遭受過異族入侵,但最后都被中華文化濡化,使入侵的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充分說明中華文明是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偉大文明。另外,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民族團結一道建造了一個共同的國家,如果沒有“和而不同”這樣多元文化共融的氣概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另外,中國很早就與世界許多國家有密切的交往,在與不同國家的交往和相互學習中發展了自己的文明歷史,中國有句古話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中華文化又是一個是一個容納了許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偉大文明。
但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在一百多年前,面對新的工業文明的挑戰,我們落后了,在西方列強炮火的轟炸下,我們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的自尊開始一落千丈,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的學習西方,努力建設自己的祖國,努力尋找新的民族復興之路。經過近百年的努力,中國的經濟終於走向了世界的前列,中華民族復興的曙光正在綻露,這就是中國人的百年之夢,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國夢。
央視網網友:你是如何理解“愛國主義”這個詞的?
朱樂耕:我認為要愛國,就必須要懂得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知道中華民族存在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不僅是口頭上的,還必須要有一批人真正去研究中國的文化和歷史,要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要義講清楚。我想這也是費孝通先生常講的“文化自覺”的含義,要講清楚我們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要讓我們下一代有歷史的使命感。要知道“仁、義、理、智、信”,要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中國文化傳統的內核。也就是說,我們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首先就要理解什麼是中國特色。
央視網網友:請結合您自己的具體專業和自身生活來談談您所追求的中國夢。
朱樂耕:我是一位陶瓷藝術家,所以會從“陶瓷器”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有句古話叫“器以載道”,也就是說,中國是一個重視“器”的國家。中國人之所以重視“器”,是因為中國重視禮樂,是一個以禮治立國的民族。“鐘鳴鼎食”是中國文人的生活,也是中國禮樂文化的體現。鐘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鼎是古代的一種食器。古人是在音樂聲中進食,也是在音樂聲中祭祀天地祖先的。這種在宗廟中供奉天地祖先的器物被稱之為禮器。周朝最重要的禮器是鼎,重要的樂器是鐘,統治者喜歡把一些國家大事與重大事件或鑄或刻在鐘與鼎上面,因此被稱為鐘鼎之文。這裡體現的是統治者將約束人行為規范的“禮”與娛人耳目的“樂”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樂統同,禮辯異”的禮樂制度。
正因為中國的禮是以器物來體現,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是以“器”為國家象征物的民族。如國家的昌盛往往以“鼎盛”來表達,國家的改革則以“鼎革”來表達,還有“鼎立”象征著國家的立定精神等。中國人不僅以器為禮,還以器為美。所以,中國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美食不如美器”,因為重視禮,又重視美,還重視吃,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並成為一個以瓷(China)為代號的國家,甚至有專門為皇家制瓷的官窯。中國對“器”形而下的“用”的追求和對形而上的“道”的追求,鑄造出了中國瓷器之美,這種美曾震驚世界,十八世紀歐洲國家的皇宮貴族,如果不能擁有一套中國的瓷器,就會轉輾不安,因為其是華麗風雅的象征,沒有瓷器就沒有華麗與風雅。但豈不知這種美不僅是來自瓷的質感,瓷的外形,裡面凝聚的是中國人的禮儀精神和文化夢想,這是一個禮儀之邦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但近百年來中國人自己卻失落了自己的瓷器之夢,餐桌上的美食不再有美器相伴,飯館裡菜肴滿桌,酒氣薰天,但餐具卻粗俗不堪…….。
記得我認識一位韓國的主婦,她告訴我,她特別希望能有一套雨天用的餐具,淅淅瀝瀝的雨伴隨著窗外芭蕉的潤綠,那是詩一般的意境,在這樣的意境中用的餐具一定要非常別致﹔還有我曾住在日本人家中,那美麗的女主人,每天都為我換上不同的茶具,我驚異日本人生活的精致與講究﹔后來又有機會住在美國人家中,熱情開朗的西方人家裡,竟然也有許多套講究的餐具,平日裡家常用的,大家庭聚會用的,節日用的,貴賓來了用的,還有講究的刀叉,美麗的鮮花與桌布,用餐就像是藝術的展示。
這些瓷器的文化,瓷器禮儀的講究都源自中國,但現在卻被中國人忘卻了。我的中國夢是,中國人又能重新拾起這曾經的美好,不僅找回我們的美器,還要找回我們的雅致,我們的講究,我們的高尚的藝術品味……..。讓我們的生活不僅有物質的豐富,還要有精神的深度﹔讓我們的生命不僅強壯,還要充盈著詩意與理想﹔讓我們的社會不僅富足,還要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文化之大國。讓所有的國家都向我們投來崇敬的目光。
央視網網友:你為自己的這一中國夢已經做過哪些努力?
朱樂耕:我是一位當代陶藝家,為了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我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在我所任教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及景德鎮陶瓷學院設立了生活陶藝和環境陶藝的研究生教學方向。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做了許多有關生活陶藝的探討,創作過許多相關的作品。同時還將陶瓷藝術和當代建筑以及許多的城市的環境空間相結合,讓藝術為當代人的日常審美生活和公共環境空間服務。我曾經在韓國的首爾、中國的上海、北京、天津、九江等城市完成了許多自己的環境陶藝作品。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中國人生活中的藝術品質,文化品質。我認為,當我們生活在藝術化的空間中,當我們所使用的,所耳濡目染的“器具”富有詩意和藝術感的時候 我們的舉止會更加優雅,我們的行為會更加文明。所以我覺得藝術家最重要的不僅是做作品,還需要為社會提供一種新的思考,創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實,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和特質,因此,在創建中國人未來生活方式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更深的去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基礎,所以我會常常閱讀相關的書籍,為自己的創作增加修養和內涵。
央視網網友:你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對實現中國夢能有什麼樣的貢獻?
朱樂耕:以西方為首的當代先鋒藝術大都是以破壞和反叛為主,但我認為,當代藝術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破壞與反叛,今天是應該重新建立新的藝術秩序的時機。而在這樣的時機中,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審美思想,包括我們中國人所創作的當代藝術,能為世界的當代藝術貢獻一份什麼樣的思考?這是值得研究的。我認為。也應該成為中國夢的一部分,因為其中包括了中國民族藝術的復興。
相比起西方藝術,中國的藝術更接近物我兩忘,主體和客體的一致性,也就是人與自己所面對的客觀世界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這一哲學基礎來自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方二元對立的文化,已經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離,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對立。因此,中國民族藝術的復興,也許將伴隨的是世界當代藝術新的建設的開始。這種建設包括重新認識在人與自然關系中藝術所起的橋梁作用,當然,其中也包括了藝術與人的關系,藝術與當今社會發展的關系,藝術與文化的關系等。在這樣的視野中,藝術不再是一個獨立於社會,與當代人類生活毫無關系的自在之物,其必須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回到我們的感情世界裡。我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傳統藝術理論是有貢獻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挖掘。這一理論的發掘,不僅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貢獻,也將對世界的當代藝術發展有貢獻。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必然要與當今世界的發展融為一體,要對整個的人類社會有所貢獻,中國的當代藝術也一樣。這是自己在理論上的認識。從實踐上的認識來講,這麼多年,我做的藝術作品大多都是以人為本,以與人的精神世界溝通,與人的情感世界發生共鳴為出發點。現在我創作的這些作品不僅是在國內展出時得到了觀眾們的強烈共鳴,就是我在不同國家舉辦的個人展覽會上,也得到了很強烈的反響。在2010年和2011年,我的作品曾經在歐洲的法國和德國巡回展。先是在法國的巴黎展出兩個月,后來又到德國的柏林展出兩個月,展出后,國外觀眾們反映非常強烈。因為中國的陶瓷藝術在世界上曾經非常有名,在歐美所有的重要博物館裡,幾乎都有中國的瓷器。因此,歐洲人對中國古代的瓷器並不陌生,非常地熟悉。但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經濟落后了,中國的瓷器也開始不被歐洲人關注。所以呢,我的這次展覽對歐洲來講,既熟悉又陌生,如果說熟悉是因為他們知道中國是一個陶瓷藝術非常發達的國家,之所以陌生呢,是因為他們隻熟悉中國傳統的陶瓷藝術,對中國的當代陶瓷藝術,他們接觸的太少。當他們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們感覺到其實中國的陶瓷藝術,還是有很多新的想法,有很多新的創造力,這讓他們感到很吃驚,他們紛紛留下了他們很多對我作品的看法,也留下了他們對我作品的期待,甚至有人說,他們認為中國近百年的陶瓷藝術,沒有多大的創新,有的新的作品有創新,但是基本上學習方的。但是看到我的作品以后,他們改變了看法,他們覺得我的作品既有中國的傳統意味,但又絕對是當代的,是具有國際語言的。因此,他們從我的作品中不僅看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活力。在這期間,我還曾到美國哈弗大學做講座,放我作品的幻燈片,因為我的作品涉及面非常寬,既涉及到生活陶藝,又涉及到環境陶藝,有器皿也有雕塑,還有牆上的裝飾壁畫。所以呢,當我做完講座以后,很多人站起來鼓掌,問我你晚上睡覺嗎?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多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我的回答是:中國是一個做萬裡長城和做兵馬俑的民族,所以我們的作品都是浩浩蕩蕩的。我的作品能夠在不同國家的人民心中激起共鳴,也就說明盡管世界的文化是多樣的,但由於人類心智的一致性,導致了人類的情感和文化有許多的共同性,因此,藝術和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互相理解的。但這種交流和理解,隻有在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基礎上,才會得到尊重,才會得到平等的對待。所以,我理解的中國夢,還包括了中華民族與世界不同民族的交流與互動,包括了在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中我們中國人應該作出自己的貢獻,並由此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