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對峙發生在農村
面對這些問題,父母們卻更委屈:明明是為他們好,怎麼全成了自己的不是?
“每天早上睡到10點多,起來連早飯也不吃,這對身體健康肯定有影響。而且時間長了,容易養成懶惰的習慣,對她以后的人生肯定不好。”李燕語的媽媽很是無奈,“這不叫吧,擔心她身體受不了﹔叫吧,她也不起﹔叫多了,就吵起來了。”
媽媽還總想培養李燕語做家務,李燕語卻不願意洗衣服、做飯,這也成了一個矛盾點。“她以后總要成家立業,自己獨立生活,基本的家務活總得會做吧。”媽媽不無擔心地說,“每次吵完,其實自己心裡也很難受,還得再去哄哄她。現在的孩子真的太不懂事了,不理解當媽的苦心。”
在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看來,這些沖突一方面是“代溝”造成的,由於90后本身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雖然考進了大學,但心智卻沒有完全成熟,也缺少感恩心理,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圍著他們轉,他們卻並不關注父母的想法﹔另一方面,則更體現為一種“城鄉沖突”,在大城市讀書的子女,知識面、眼界都變寬了,回到縣城、鎮上或者農村的家中,就會感覺到反差,覺得環境老土、父母觀念又舊,從而和父母發生很大的分歧。
“更多的對峙發生在農村。”楊雄觀察到,在自己接觸的大學生中,家裡在中西部或者農村的學生,回家后面臨的沖突會更為嚴重。大城市的生活節奏較快,熬夜、晚起、每天長期使用電腦也很正常,但農村的習慣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傳統而封閉,父母也希望早生孩子、早抱孫子,所以還會發生“逼婚”現象。
“不能說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親情,這種沖突是觀念的沖突。”楊雄認為,“子女可能買了很多禮物孝敬父母,但又覺得父母很土,接受不了父母的思想,沒法和父母溝通,嫌他們煩、?嗦、對外面的世界什麼都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