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代表著一個大方向:把電腦平台上的應用,轉移到移動平台上,手機成為生活終端。
●借助手機與世界交流,人與人的交往就會越來越冷淡,年輕人和攤販面對面討價還價的能力都在急劇下降。
●主持人:本報記者 龔丹韻
●嘉賓: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解放觀點:最近有報道稱,微博上的草根大號(粉絲超過50萬、以非官方身份注冊的賬號,因影響力廣泛,大多從事商業營銷),分享了近年來微博發展的商業奇跡后,現在的態度是趕緊跑,把微博粉絲轉到微信上。與此同時,微信的知曉率開始提高,已經對傳統的短信構成了威脅,被戲稱為“國內第二大運營商”,用戶數量已快趕超聯通和電信了。很多職場人士都認為,微信給日常工作提供了極大方便。您最近一直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此怎麼看?
張頤武:微信更像上網版短信,在聯網的情況下,可以完全代替原有的短信。對我而言,與海外聯系特別方便,過去安排對外交流事宜,都依靠一封封Email,不僅麻煩,也無法得到即時回復。現在用微信幾乎零成本,而且是即時性的。留學生與家人聯系,過去是用電腦上的軟件,現在用手機微信,就能以語音和視頻的方式報平安。大家赴海外旅游時,也可以隨時和朋友們聊天。
此外,我和博士生平時討論問題就是通過微信群,走在路上都能拿出手機隨時溝通。而微信的語音記事功能,我在當筆記本用。每當腦海閃過碎片化的想法時,就用手機記錄下來,再用應用軟件連綴成篇,等我坐到電腦前時,略微編一下,一篇文章的雛形已經完成。
再者,微信幾乎把好用的產品都整合起來,如通訊錄備份、QQ郵箱,都整合在微信裡。通過微信收QQ郵件時,可以用回短信的方式直接回復,比一般的回郵件方法便捷很多,發過來的文章也能直接閱讀。在工作效率上,微信確實對我大有幫助。
解放觀點:那麼又如何解釋由微博轉移到微信的潮流?
張頤武:在微博上,大V賬號吼一聲,相當於報紙和電視台,瞬間眾所周知。但普通人如果期待得到同樣的關注,是注定會失望的。許多人在微博充當 “自媒體”,結果長期無人關注,求人轉、求粉絲,到最后上微博就是為了刷粉絲。而微信是直接發短信,點對點傳播,發布信息絕對有人看,用微信時的心態就比較從容。微博要爭奪更多粉絲,粉絲少是折磨人的事情,會讓心情變得糟糕。而微信更像關系網絡,兩者的使用目的截然不同。
所以,我不認為微信對微博有替代作用。微博更像一個公共廣場,而微信保留了私密性,交流對象主要是身邊的朋友圈,大部分彼此熟識。其次,微博的主要功能是發表文章,而微信的主要功能是交流。當然,現在微信上也有公共賬號,許多媒體都開始在微信平台發布新聞。但目前來看,總體比例不大,微信吸引人之處,仍然在於朋友間的交流。
解放觀點:您認為微信類產品是不是代表未來社交媒介的發展方向?
張頤武:一開始用微信,會覺得它很平凡,每一種功能都似曾相識,如微信群和QQ群類似,聊天和發短信類似,大家上手很快。不像微博,起初會大受震撼。那麼看似平凡的微信,特色究竟是什麼呢?關鍵是它非常契合移動互聯網時代。
如今IT領域的發展,幾乎都在朝一個目標奔走:如何把電腦平台上的應用,轉移到移動平台上。智能手機已經不僅僅用來打電話、發短信,它越來越囊括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出門導航、訂餐信息、網上購物等等,都開始通過手機來實現。如果說,上一個世紀互聯網的發明,革新了人類文明的新進程,那麼現在,我們可能正在邁入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
其實,當初移動運營商的“飛信”產品和微信類似,起步很早。可惜移動運營商的進取心不夠,更新太慢,最終飛信的功能有限。微信說穿了,其功能都沒什麼無中生有的新鮮創意,它就是真正契合了移動互聯網的簡明、便捷。因而,幾乎不會有人想在電腦上裝微信。如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紛紛在微信上開通公共賬號,試圖把微博功能轉移到微信平台上。此外,還有無限多的整合與轉移,可以發揮想象。
解放觀點:微信背后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其本質究竟是什麼?
張頤武: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依賴手機。手機將成為生活終端,手機就是人的頭腦向外界擴展的毛細血管,所有的想法將越來越依賴手機進行發布和接收。未來很可能隻要有一個智能手機,就能解決所有生活和工作問題,讓其他設備淪為輔助設施。這樣的改變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現在幾乎所有互聯網商都在向移動互聯網拓展。
在移動平台,所有信息和應用,都能簡化成你需要的方式。不像互聯網時代,閱讀信息仿佛大海撈針,每一步都要自己去找、去點,一不小心就淹沒了。移動平台上的新聞閱讀更符合個人需求,甚至能進行個性訂制。因而,個人的選擇權比互聯網時代更加凸顯。移動互聯網時代,永遠是以客戶自己的選擇為最終目的。
解放觀點:曾經的互聯網,讓科幻家演化出“黑客帝國”般的未來。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是否也潛藏著某種危機和隱患呢?
張頤武:借助手機與世界交流,人與人的交往就會越來越冷淡。你會發現,聚餐時大家都先不動筷,先拿出手機拍照傳給微信的朋友圈。吃飯時也不樂意交流,一個個依然拿著手機,在朋友圈裡看飯菜照片。年輕人乘地鐵,一坐下,就拿出手機悶頭刷屏,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很少。他們也不善於講價,和攤販面對面討價還價的能力急劇下降。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好處是,可以不限制生活空間與工作空間,人的地域感幾乎消失,小鄉村和大城鎮的人都能隨時隨地交流,獲得一樣的信息。但壞處是,太便捷導致工作時間被拉長,生活和工作越來越沒有邊界。你如果去度假,已經不能純看海,隻要手機還在身旁,就注定逃不開工作。手機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器官和思維方式,借助手機你才能有效生活。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通過手機,人才能社會化。微信更是加重了這種趨勢。
當電腦替代書寫時,現代人已經常常提筆忘字,書寫成了修身養性的高雅文化。而當“手機的智能化、生活的手機化”潮流正奔涌向前時,我們能否真的實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幸福生活,可能還是個挑戰。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