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九章 做“伯樂”是偉大且快樂的事情
2012年12月20日14: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對於國民黨的選人用人弊端,愛國將領張學良在晚年談到對蔣介石的評價時曾說:“他不使喚人才,他使喚奴才”、“不光用奴才,他也聽奴才的”。他在回憶時還舉例說明:

“那時我們開會,研究一個什麼事,陳誠他不咋發言,那我們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蔣先生也不吱聲,這個事情不就等於決定了嘛。顧祝同跟我說:‘張先生,你信不信?今天這個會議決定的事,明天就會推翻。’我當時還不信。他說:‘會后啊,他(陳誠)一定到蔣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這個事情一定不是這個樣。”會開完以后,我就去關內去了,有人告訴我說陳誠去蔣先生那了。這我就明白了,顧祝同說得對呀。”“我評論蔣先生,用我們北方話說,蔣先生願意聽小話。你正式跟他說的話,當然他也聽,不是不聽,但抵不過底下嘀嘀咕咕。”蔣介石喜歡這種會說小話的人,“所以他用陳誠啊,戴笠啊,他喜歡這種人”。這種人圍在蔣介石身邊,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們中國不是沒有人才,這些人才都無處投奔吶。社會上的賢哲,都不在政府裡面做事,沒有被運用。” 

對於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言,選人用人同樣關乎成敗。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強調“機遇難得”的同時,也強調“人才難得”。他特別指出:“別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評,這項工作做不好,就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他還曾語重心長地強調:“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在世紀交替的歷史階段,江澤民在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時也指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的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能不能鞏固和發展下去,中國能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強盛不衰,關鍵就要看我們黨能不能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領導人才”。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艱辛探索和奮力開拓,中國的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民族復興的任務仍異常艱巨,發展的形勢仍復雜多變。繼往開來,靠的不僅僅是路線、方針、理論、政策的正確,還要有能夠將民族復興不斷推向歷史新高度的優秀人才。對此,鄧小平早就深刻闡釋過:“選拔干部,選拔人才,隻要選得好,選得准,我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道理很明顯,只是確定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確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還不夠,還需要有人干。”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也進一步提出:“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顯而易見,任何缺少組織路線保証的理論政策,即使在完全正確和現實可行的情況下,也將顯得蒼白無力,最終被歷史所拋棄。

尤為重要的是,真正的人才往往不會被淹沒。人才不為我所用,就可能為他所用,甚至為敵所用。我們要贏得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大的制度優勢和發展優勢,贏得比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更強的競爭力和感召力,就必須將真正的人才從社會的各個角落中選拔出來、凝聚起來、使用開來。鑒於此,領導干部特別是中高級主要領導干部,必須將選人用人作為神聖歷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責任,敢為“伯樂”、樂為“伯樂”、善為“伯樂”、能為“伯樂”,切實承擔起選人用人的重要職責。

總之,領導干部的職責千頭萬緒,但牽一發而動全身者,首推選人用人。面對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用好了人,就把握住了現在﹔選准了人,就贏得了未來。歷史實踐反復証明,對於一個政權而言,當它能夠以廣闊的胸懷吸納和集聚優秀人才之時,就是其興旺的起點﹔而當它將大批優秀人才拒之門外或使用不當之時,則是其衰敗的開始。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