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九章 做“伯樂”是偉大且快樂的事情
2012年12月20日14: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人才的成長規律來看,人才的多寡和作為,是受客觀條件所影響的。現實環境影響人才的數量,時代需求影響人才的作為。但是,我們卻不能把人才成長的客觀條件固化、絕對化,肯定時代造就英才的客觀基礎,並不能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事實上,任何時代都是需要人才的,只是需要的類型和重點有所不同﹔任何時代也都具備造就當代人才的條件,只是人才鍛煉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途徑和方式有所不同。正如毛澤東所指出:“人們常常嘆氣沒有干部。……丟掉錯誤的觀點,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因此,不存在是否需要、有沒有人才的問題,隻存在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如何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在風雲激蕩的時代,雄才、偉才、大才多是被逼出來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穩定發展的時期,雄才、偉才、大才則多是被挖掘出來的,正所謂“慧眼識英雄”。歷史發展邏輯表明,任何歷史時代,都擁有能夠推動甚至引領這個時代前進的“千裡馬”,卻並不一定同時擁有能夠識別這些“千裡馬”的“伯樂”。

李世民所開創的“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時期之一。唐貞觀二年,李世民對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助朕憂勞,廣開耳目,求訪賢哲。比聞公等聽受辭訟,日有數百。此則讀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賢哉?”意思是說,你們作為宰相,不能每天限於受理案件和看材料等具體事務中,而要騰出精力將發現和舉薦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同年,李世民還對封德彝說:我讓你給我推舉賢能,你卻沒有作為。封德彝辯解說不是不努力,而是沒見到奇異的賢才。李世民批評說,古代明君都是選拔當朝之才,而不是向別朝借用。哪個朝代沒賢才?怕的是你們遺漏不知道!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千裡馬”與“伯樂”頻遇的時代,往往伴隨著的是“盛世”或“大治”。反之,歷史前進的步伐就會放慢、停滯甚至倒退。中國近現代史也表明: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聚集在哪裡,哪裡就充滿希望、生機勃勃﹔中華民族最優秀的人才能被合理地選用,國家就能進步、復興就能推進。而格局狹小,結黨營私,吏治腐敗,埋沒人才,不僅是導致政治勢力衰敗的直接因素,也是貽誤國家和民族發展機遇的重要原因。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於一個政權來說,能否選拔出時代發展進步所需要的真正人才,是體現這個政權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標志。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戰勝困難、走向勝利,其重要啟示之一,就是始終將選人用人作為關系事業興衰成敗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生命工程。

翻開中國革命史,我們會發現,共產黨始終將選人用人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毛澤東多次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並提出,領導者的主要責任是抓好“出主意”和“用干部”兩件事。 他還特別強調:“在我們黨內,在我們的抗日根據地內,是不但有很多的千裡馬,而且有很多伯樂的,埋沒英雄的現象,是不應該有地,一時有這種現象是應該很快消滅的。” 在國共兩黨“交鋒”的過程中出現過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共產黨雖是從“山溝溝”裡起家的,但黨的中高級領導干部的整體素質卻並不低。伴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一批批時代“精英”紛紛加入共產黨,“心向延安”也一度成為很多有志青年追求真理和理想的象征。仔細分析原因,除了科學的信仰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的召喚外,共產黨能夠及時發現、大膽使用並為各類優秀人才提供公平和廣闊的施展舞台,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在選人用人上卻存在“嫡系”和“旁系”之分,按“派系”和“遠近親疏”劃線問題較為突出。很多不依賴“政治背景”而單靠個人本領的有志向、有才能的將領,不得不“壯志難酬”、“仰天長嘆”,甚至遭受“被冷藏”或“被排擠”的命運,從而導致這些優秀分子與國民黨離心離德、分道揚鑣,終使國民黨的力量日漸式微。抗戰時期,當聽到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后,蔣介石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曾無奈地說:這一仗,是我們黃埔出來的將領指揮的,可惜的是,這位將領不是在座諸位,而是林彪,是共產黨。……我一直弄不清楚一件事,許多人都說,黃埔最杰出的人才都跑到共產黨那邊了,我這留下的人都屬無能之輩,難道此言不虛?其實,蔣介石的這番話隻說對了一半,當時是有大批人才從國統區投奔共產黨,但留在國統區的各類人才仍是多數。換言之,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既與沒有較好地吸引、凝聚人才直接相關,也與未能公正、合理地用好人才密不可分。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