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二章 新中國,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嗎
2012年12月20日10:5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那麼,如何看待革命領袖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呢?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這是在中國革命的艱辛實踐中得出的一個用無數鮮血和生命印証的真理。陳毅在淮海戰役勝利后,就不無感概地說過,革命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以研究中國問題而著稱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在其名著《早晨的洪流》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

1956年6月,鄧穎超在和她的一次談話中,曾把中國人民比作“大海”, 把領導人比作浪頭上的“白色泡沫”,“大海生下了這些白色泡沫,負載著這些白色泡沫,這些白色泡沫常常更生,但是如果沒有大海,這些白色泡沫就不存在了。”有些“白色泡沫”脫離了大海,風雲一時﹔有些則緊緊依偎著大海,永遠站在時代潮頭。

的確,人民群眾是土壤,革命領袖是種子。種子離開土壤,不會長成參天大樹,更不會結出豐碩果實。革命領袖之所以能夠產生,歸根結底是因為其融入到了人民群眾之中,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願,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但革命領袖的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中國革命史同樣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而偉大的革命領袖卻能夠正面引領歷史發展潮流,推動時代前進步伐。

毛澤東就是這樣一位人民領袖。他為了人民的利益奮斗一生,同時也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愛戴。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倡導者和探索者,他為新中國的創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性貢獻。

提起深刻反映時代印記的歌曲,也不能不提到一些歌頌毛澤東的作品,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東方紅》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但人們卻不一定知道這兩首歌卻並非出自專業人士,而是出自陝北普通農民之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人民領袖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和熱愛。

首先,從實踐上來看,縱觀新民主主義革命二十八年的奮斗歷史,以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內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界,可劃分為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兩個階段。

前十四年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初步取得了一些彌足珍貴的成果,但由於黨的中央經受了來自右的和幾次“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幾經曲折,使中國革命屢遭挫折,直至將中國革命事業推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而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隨后的十四年中,中國革命雖仍有過一些挫折,但從總體上看,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伴隨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中國革命逐步走上了勝利的道路,最終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其次,從理論上來看,中國革命的勝利首先是在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引下取得的,而毛澤東正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緊密結合當時的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經過艱辛的實踐和探索,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和動力,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提出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的戰略,確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從而創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

需要強調的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根本法寶,也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基本經驗,而這正是由毛澤東創造性地率先提出並加以貫徹的。胡錦濤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時曾強調指出: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締造了一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一個在黨的絕對領導下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戰的人民軍隊、一個團結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共同奮斗的統一戰線。我們黨依靠這三大法寶,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頑強奮斗,終於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由此可見,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也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中國各族人民就還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之下,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麼夸張。”

究竟誰是最可敬的人?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華民族的復興歷程深刻揭示,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創建,來之不易,寄之於民。從1840年鴉片戰爭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中華民族便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而苦苦求索﹔到1919年五四運動促使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發端,為民族復興開辟走向勝利的嶄新歷史起點﹔再到1949年新中國創建,為民族復興鑄就走向勝利的第一個裡程碑,其間無數中華兒女和革命先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也是最可敬的人民英雄。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