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上層建筑適應生產力發展,進一步促進要素組合方式優化配置的客觀要求。制度創新是個持續過程,發展階段的變化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生產關系和以行政管理體制等為核心內容的上層建筑作出適應性變革,通過制度改革不斷釋放發展紅利,促進要素組合方式的優化調整。經過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規模已達到47萬億元,人均GDP突破5400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中心。量變孕育質變,我國人口結構、資源環境、資本積累、收入分配、區域發展、城鄉差異等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造成簡單依靠要素投入實現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已不復存在。如,老齡化迅速發展,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勞動力短缺現象開始在多個地區出現,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達13.3%,遠超全球平均水平﹔資源能源外部依賴性日益嚴重,我國已成為最大礦產品和農產品進口國,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硬約束作用也日漸顯著﹔主要工業行業與基礎設施出現較為嚴重的生產過剩,港口、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約束已得到根本性緩解﹔對外貿易繼續高增長的條件已不具備,2011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全球比重達到1/5,國際市場容量、國際政治經濟等因素已不足以支持外貿繼續高速增長。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生產要素稟賦的變化,客觀上要求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作出適應性變革,以制度創新推動要素組合方式的優化調整與技術進步,持續釋放制度紅利,充分挖掘資源潛能,改變過去30年以物為主要對象、以增加資源投入為主要內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更高發展階段和更高水平上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釋放新一輪制度紅利,促進“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政策建議 過去30多年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在於准確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根本性的主要矛盾﹔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同樣根源於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建設未能隨經濟建設推進協同發展。黨的十八大強調,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當前及未來能否開創“五位一體”科學發展新局面,實現五大建設協同共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抓住新時期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取決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能否得到重大突破。
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樹立科學開放的理念,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發展方式轉變整體聯動,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改革的突破、新格局的塑造,關鍵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面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新形勢,應以科學開放的理念,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五位一體”建設提供制度支撐。應當認識和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整個改革大局中具有中樞性,不能再等待觀望,更不能寄希望於所謂在發展中自行解決矛盾,要遵循政府與市場、社會合作共治的理念,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領域改革加強銜接,相互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職能轉變和機制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構撤並上,而是要在職能整合、流程簡化、責任清晰和效率提升上下功夫,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應上下聯動,在當前“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政府架構下,應建立統一政策平台和制度體系,形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整體合力,減少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推動綜合改革和整合公共服務資源的制約和阻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生態政府,既要改變政府統包統攬的傳統做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民眾和生態的關系,又要加強對政府履職有效的監督,切實提高政府促進“五位一體”統籌布局的能力。
加快建設服務政府,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實現政府職能的收放結合,強化公共服務核心職能,創造更加良好的經濟轉型發展環境。黨的十八大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當前,我國政府職能仍存在兩方面的錯位,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不相適應。一方面,政府職能過度膨脹,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有的地方政府偏離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全面圍繞GDP增長“上項目、鋪攤子”,導致過度投資、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惡化。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職能缺失或沒有有效發揮,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擴內需促消費舉措的有效推進。如,在教育、醫療和保障性住房等一些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出現了過度市場化傾向,導致不同程度的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等問題,成為制約居民消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任務,也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關鍵。為此,應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建設服務政府的目標,實現政府職能的收放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生產領域和經濟建設領域,深化國企改革,打破行政壟斷,收縮政府投資規模,支持非公經濟發展,逐步消除政府日益膨脹的直接配置資源的權力,讓企業和市場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在宏觀調控領域,逐步淡出限購等“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性調控,回歸到以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的市場調控,避免行政指令性調控可能造成的經濟大起大落。在公共服務領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創新機制和模式,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投入效能,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范圍,構建完善與經濟轉型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包容性增長,為擴內需促消費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