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明確指出:縱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為此提出:前十年(指到2010年),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台階,為后十年的更大發展打好基礎;到2020年,GDP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報告還提出了主要經濟發展目標:“城鎮人口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重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我們已經走過了十年,走完了一半的路程,現在需要對這一過程做出中期評估,我們是否實現了第一步的設想?是否實現了上述目標?
到2010年,我們已經實現了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台階的核心目標
對此,我們根據目標一致法定量評估,即指評價實施情況和目標之間的一致性,主要是通過實現程度來衡量作出中期評估。這一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以十年前所設定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作為參照,來看這一時期所實現的程度。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台階”目標。
經濟總量躍上新台階,從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上升至第二大經濟體。按匯率法美元現價計算,2000年我國GDP為11985億美元,到2011年上升至73185億美元,佔世界總量比重從3.8%提高至10.4%,與美國相對差距從8.3倍縮小為2.06倍。
貿易總量躍上大台階,從世界第8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額由2000年的4743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21億美元,佔世界總量比重從3.6%上升至10.0%,與美國相對差距從4.3倍縮小為1.03倍。
科技實力躍上了更大的台階,從世界第4位上升至第二位。我國科技實力(5個主要指標)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00年的5.4%提高至16.1%,與美國相對差距從4.2倍縮小為1.4倍。
綜合國力邁上大台階,2000年佔世界總量比重為8.8%,提高至14.0%, 與美國相對差距從2.55倍縮小為1.40倍。
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台階。首先,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之多,按不變價格計算,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2.73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2.20倍。其次,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已經進入富裕或接近富裕,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00年的39.4%下降至36.3%,屬於富裕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00年的49.1%下降至40.4%,接近富裕型。再有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至32.7平方米,相當於許多歐洲發達國家人均居住水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2000年24.8平方米提高到36.2平方米。
由此可知,到2010年,我們已經實現了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台階的核心目標。
黨中央所提出的三大差別擴大趨勢不斷扭轉的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並且呈現下降的新趨勢
根據上述核心目標,國家計劃委員會曾提出具體的、量化的2020年主要指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以上,大體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到2020年城鎮化率超過50%,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定量指標在2000-2011年期間實現程度:GDP為2.96倍,如果2012年GDP增長率達到7.5%,那麼就已經達到3.18倍,估計在2015年達到4倍左右,提前5年實現“翻兩番”的預期目標;人均GDP為2.11倍,2011年為世界120位(215個國家),如果2012年人均GDP增長率達到7.0%,那麼就能達到2.26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提供的信息,按三年加權匯率變動計算的2011年中國人均GDP為5445美元(現價),按200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的2011年中國人均GDP為2002美元,換言之,已經完成2020年3000美元目標的三分之二;2011年,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22%提高至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提高1.37個百分點,已經提前實現了50%的預期目標;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為34.8%,估計2012年將進一步降至33%,已經接近30%的預期目標。
其次,我們來看一看定性指標在2000-2011年期間實現程度。
三大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目標。非農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距是先擴大后縮小,並且已經低於2000年的水平。在2000年為5.62倍,2005年擴大到5.90倍,而后逐漸縮小至2011年的4.81倍。城鄉收入差距從持續增大到高峰,而后開始下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相對差距,2000年為2.79倍,2009年達到高峰,為3.33倍,若按不變價格計算為2.7倍,而后開始下降,2011年為3.13倍;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相對差距不斷縮小,2000年城鄉相差9.7個百分點,到2011年城鄉相差4.1個百分點。該指標比人均收入相對差距更能真實地反映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差異。
地區差距已經出現縮小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一是各地區人均GDP相對差距是先擴大后縮小,按不變價格計算各地區人均GDP差異系數從2004年的0.71縮小至2010年的0.56,人均財政支出差異系數從2000年的0.75縮小至2010年的0.60;二是人類發展指數(HDI)地區差距不斷縮小,HDI地區差異系數從2000年的0.129縮小至2010年的0.086。 其中,各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差異系數由2000年的0.045縮小至2010年的0.037,各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0.129縮小至0.094,這也反映了教育指標、健康指標的差異明顯小於經濟指標差異,且還在不斷下降。
改革初期,中國是一個低人類發展水平為主的國家。各地區人類發展水平指數相當低下,有97.2%的人口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隻有上海、北京、天津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人口比例僅為2.8%。到2000年,中國已經成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為主的國家,26個地區達到中等或高人類發展水平,86.3%的地區人口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已經達到高人類發展水平,少數西部地區還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到2010年,各地區全面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21個地區達到中等人類發展水平,佔總人口比例的63.3%,超過40%的人口達到高或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即使人類發展水平最低的西藏(0.540)地區,也與已經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的印度相當(0.542)。改革以來,中國各地區的人類發展水平都在迅速提升,實現了“十年一個台階,二十年一個變化,三十年一個格局”的大跨越。各地區經歷了初步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由低人類發展水平向中等人類發展水平過渡,全面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向高人類發展水平邁進三個階段。
由此可知,黨中央所提出的三大差別擴大趨勢不斷扭轉的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並且呈現下降的新趨勢。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