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理論 >> 理論書庫 >> 習近平著:《擺脫貧困》

 

《擺脫貧困》

  習近平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2年7月

  閩東九縣市,是福建比較貧困的地區之一。我在福建工作期間,雖然縣縣都跑到了,但對寧德地區的具體幫助很不夠,總覺得欠了賬。
  最近,我看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地區工作期間的一些講話和文章,很有啟發。加上最近我又到寧德地區看了幾個縣,看到那裡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經濟發展大有起色,地委領導班子精神飽滿,令人十分高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的不足。
  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寧德近兩年的工作中,帶頭“四下基層”,對寧德的特點和歷史,作了仔細的調查和認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設想,比較切合實際。一掃時下那種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的弊病。雖然近平同志已經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后的作用。 【詳細】【目錄】

重版意義

  本書初版於1992年7月,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講話、文章,共29篇,121千字。本書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一部個人專著,真實記錄了他在寧德地區工作期間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探索。[詳細]

熱門文章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貧困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它的發展變化隻能是漸進的過程。根本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和默默奉獻的艱苦創業精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為此,貧困地區干部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那麼,貧困地區的干部需要什麼樣的基本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從貧困地區的發展變化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這樣一個大問題中去尋找答案。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隻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干部隻有到人民群眾中去,並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閱讀全部

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中國有句古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我們中國共產黨人靠什麼來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條真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証明了這條真理。1989年的政治風波也從反面教育了我們:廉政建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如果我們不能承擔起這種歷史使命,我們就會失去民心,就會被敵人找到進攻的缺口。
  應當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們的黨是能夠經受住執政和改革開放雙重考驗的,大多數黨員講奉獻,立黨為公﹔但是黨內一小部分人的腐敗問題確實已經到了難以容忍,不懲治不足以平民憤的地步。有一段時間曾流行“腐敗不可避免論”,有人認為改革開放必然會帶來腐敗現象。

閱讀全部

從 政 雜 談

福建省領導科學研究會約我來談青年領導干部如何干好工作的問題。對這方面我沒有專門研究,隻能零星地談一點自己在從政過程中學習和實踐的體會。如果要起個題目,就叫做《從政雜談》吧。
  “芝麻官”千鈞擔
  古時候,人們以“七品芝麻官”來喻指縣令的官微權輕,有貶損之意。其實,當好一縣之長何嘗容易。我曾擔任過縣委書記,每與同行談起,大家總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責任不小。 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三千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鬆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閱讀全部

秘書工作的風范——與地縣辦公室干部談心

辦公室,是一個單位、一個系統、一個機構的關鍵部門。辦公室工作如何,對黨委乃至一個地方全面的工作影響很大。因此,每個地方的領導都非常關心、關懷和關注辦公室工作。“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辦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証。
  一、辦公室工作有四個特點。
  我曾經在中央軍委辦公廳作過秘書工作,和大家一樣,是同行。以后又相繼在縣、市、地區黨委或政府中工作,和辦公室的關系十分密切。對於辦公室工作,我體會最深的有四個字:一是“重”,地位重要。辦公室工作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一個是決策的參謀、智囊作用﹔一個是對上對下的服務﹔一個是機要、保密工作。

閱讀全部

滴水穿石的啟示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我是在插隊落戶時便耳聞目睹,嘆為觀止的。直至現在,其鍥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現在眼前,我從中領略了不少生命和運動的哲理。 堅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見石之頑固,水之輕飄。但滴水終究可以穿石,水終究贏得了勝利。
  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后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犧牲的瞬間,雖然未能看見自身的價值和成果,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仆后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於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后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當每一個工作者都成為這樣的“水滴”、這樣的犧牲者時,我們何愁於不能造就某種歷史的成功契機?!

閱讀全部

把心貼近人民 ——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

信訪部門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是溝通民情的窗口。唐朝陳子昂有一句詩:“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意思是說,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關心、濟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對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員來說,有此番見解確乎難能可貴,只是他依然視自己為“聖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我們共產黨的干部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在信訪中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願望,汲取改進工作和作風的營養,“關心、濟助”每一個需要關心濟助的人,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信訪工作的首義,在於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

閱讀全部

為官一場 造福一方

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解決“橋”與“路”的問題。 “橋”,即搭橋,為群眾發展商品生產疏通渠道,架設橋梁。比如,對全區經濟合理布局,正確指導,提供有效服務。但這還不夠,還應注意解決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模糊認識,擺正一些關系。比如,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治、整、改”方針,不少人認為是建設、改革要收了,要停了,這是沒有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三中全會精神所致。猶如整頓交通秩序、修理路面是為了車輛更加暢通一樣,治理整頓是為深化改革創造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這是解決“橋”的問題。

閱讀全部

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

當前要進一步加強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而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結合當前的形勢來進行。新聞工作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要認識到當前形勢所賦予我們的任務、職責。十年改革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新聞工作一方面不能抱殘守缺,不思改革,對於各種呼聲置若罔聞﹔另一方面又不能人雲亦雲,不加辨別地跟著各種思潮跑,沒有一個界限。不然,就會亂套。對當前的各種社會思潮,我們要冷靜地通過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不能受隨意性的支配。冷靜分析判斷是需要時間的,急於做出判斷往往會得出一個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結論。從當前反映的一些問題來看,民主進程、法制建設進程確實有必要加快。但是如何加快,加快到什麼程度,是要有一定科學步驟的,如果把民主絕對化了、超前化了,脫離了一定的階段性,那麼本來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就可能成為一種非常錯誤的東西了。

閱讀全部

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

閩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畬族同胞有十幾萬,佔全國畬族人口總數的40%,佔全省畬族人口總數的70%。這是閩東地區的一個特殊情況,也是閩東民族工作的一個特色。我們的事業方方面面,千萬不能漠視少數民族事業這一重要方面。這是一個原則,基於這個原則,我們有必要深刻地思考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的幾個問題,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要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
  一、充分認識搞好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大團結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民族問題有相當的敏感性和復雜性。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類共同體,作為民族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括表現在民族文化上的民族特點和體現出民族自我意識的民族感情)是最穩定的東西。

閱讀全部

發揮人大作用,把閩東的事業推向前進

閩東的發展,離不開人大工作。近年來,閩東各級人大的工作成績顯著,在全地區政治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我們還需要按照中央的精神,進一步探索人大工作規律,總結經驗,發揚成績,努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首先,必須繼續提高對人大工作的認識。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戰爭年代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現在需要的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一制度,而不是對制度本身有任何的懷疑和削弱。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我們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是美國式的三權鼎立制度。

閱讀全部

積極穩妥地推進共青團的改革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共青團工作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要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共青團工作不太適合形勢發展需要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並深化改革,才是唯一的良藥。堅持什麼樣的改革呢?首先必須明確:共青團的性質沒有變,仍然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是改革的最基本前提。青年人朝氣蓬勃,改革之心甚熾,一說到“改”字,就想到“有聲有色”、“如火如荼”,期待一夕成功,希望一步到位﹔但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特別是當經濟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化時,極易引發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稍有不慎,必將使整個改革工作受到影響,甚至蒙受損失。所以,共青團工作的改革,既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也不能急風驟雨,我們的改革隻能是積極穩妥地推進。

閱讀全部

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

首先,有必要澄清下列認識問題。
  一、正確認識脫貧致富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關系。
  社會發展史告訴人們:人類生活需求有兩個方面,即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類為自身的生活需要從兩個方面開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因此,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脫貧致富從直觀上說,是貧困地區創造物質文明的實踐活動。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

閱讀全部

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 ——建設好農村黨組織

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証。如何在農村實現黨的領導,這是農村黨組織的歷史使命。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過得硬的農村黨支部,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在農村得到具體的落實,就不能把農村黨員團結在自己周圍,從而就談不上帶領群眾壯大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力,向貧困和落后作戰。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相對集中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減少了,但這不是一盤散沙,各干各的,各顧各的。改革以后,更需要一種凝聚力,把大家、把千百戶農民吸引到一起,發展商品生產。千百萬農民的團結奮斗共同努力是脫貧致富的根本條件。講凝聚力,必須講核心,農村脫貧致富的核心就是農村黨組織。我們的農村黨組織能否發揮這樣的核心作用,直接關系到脫貧致富事業的凝聚力的強弱。

閱讀全部

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

我在同《福建論壇》記者的一次交談中,提到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什麼是大農業呢?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於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小農業是滿足自給的自然經濟,大農業是面對市場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小農業向大農業轉化涉及到觀念的轉變。第一,過去講以糧為綱,現在講糧食是基礎的基礎,從字面上理解,好像都強調糧食生產的特殊位置,但實質上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第二,過去也講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但不是講究它們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促進,追求的只是單體的經濟效益。現在講綜合發展,則是要提倡適度規模經營,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新農業效益觀替代了單體經濟效益觀。第三,過去的小農業滿足於自給自足,現在的大農業則要面向市場,追求農業生產的商品率,農業商品觀念替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

閱讀全部

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 ——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

歲月匆匆,我在寧德工作將近兩年了,有很多感觸和體會。不久,我就要離開這裡到新的工作崗位。今天借此機會講幾句話,作為我的臨別寄語。
  近兩年來,經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寧德地區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發生了一些變化:黨的建設初步形成了大氣候,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有效維護﹔治、整、改正在深入進行,經濟建設穩步前進,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級黨委的重視,並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出現了可喜的轉變,“四下基層”已經形成風氣。

閱讀全部

我在閩東地區工作了兩年,雖也與閩東全體干部、群眾一起,付諸相當努力,然而我心難安。對脫貧事業這個需要幾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來說,我的努力畢竟時者甚短,功者甚微。項南同志在序中說對閩東地區的“具體幫助很不夠”,“總覺得欠了賬”,這是老書記的謙遜之詞。而我在閩東的改革開放之志未酬,“欠賬”之感確常系於心,難以釋懷。今天所以敢於不揣淺見將在閩東的講話、文章公之於世,多少是一點還賬的意思。
  改革正當盛時,變化極其劇烈,講話的鮮見留下錄音,著文的常以筆名應世,忐忑於來朝示人以不智。誠然,對於在改革開放中一切可能大改其觀的未來,我們今天講的話、著的文、做的事絕不會十全十美,但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完全可以了無遺憾。

閱讀全部

最新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