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擺脫貧困》看實現偉大中國夢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暨《擺脫貧困》理論研討會發言摘要

2014年10月16日11:04   來源:《求是》

原標題:從《擺脫貧困》看實現偉大中國夢

核心要點:

■ 《擺脫貧困》一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彰顯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典范。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隻有在生產力的解放中,在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在人民生活的極大改善中,在與外部世界日益廣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淨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

■ 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

編者按:日前,中共福建省委和求是雜志社聯合召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暨《擺脫貧困》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央黨校、中央農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扶貧辦、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福建省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與會作專題發言。現摘要刊登如下。

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典范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尤 權

最近,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習近平同志的《擺脫貧困》一書,受到廣大黨員干部的高度關注。全書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圍繞閩東地區加快發展、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廣泛涉及閩東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內容,集中反映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書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理論營養和哲學內涵,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場、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尤其是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彰顯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典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體現了解放思想的理論品格。針對當時寧德干部群眾中存在的“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習近平同志極力倡導解放思想,強調觀念“先飛”、思想先行的重要性。正是在他的大聲疾呼和大力推動下,寧德的干部群眾逐步打破傳統保守觀念,開始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實踐証明,解放思想是個“總開關”,發展無止境,解放思想也無止境。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放思想作為一種常態,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來審視、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打開新局面。

遵循了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科學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和主要依據。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就大力倡導一切從實際出發,他提出“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實踐証明,他提出的思路和舉措,符合寧德的實際情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2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寧德和福建全省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情況變了,發展的路子也應該有所改變。但一切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的精神永遠不能變。

貫穿了改革創新的智慧勇氣。習近平同志思想敏銳,善於把握時代脈搏,身上洋溢著革故鼎新、敢於創新的銳氣。他把改革開放作為寧德脫貧致富的關鍵一招,指出我們必須以審視的眼光看待不適應我們獲得更快發展的一切並對其進行改革,推進改革開放需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脈搏、把握內在規律。這些關於改革創新的重要論述給人以深刻啟迪。當前,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矛盾和挑戰、困難和問題,隻有堅持和弘揚勇於創新的精神,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活力,才能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彰顯了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習近平同志具有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始終腳踏實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在書中反復強調,黨員干部要把心貼近人民,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他把堅持群眾路線看作是“干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倡導和推行干部“四下基層”,把它作為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作為化解矛盾、推動發展、促進和諧、改進作風的有效辦法。當年他三進地處偏僻、不通公路的壽寧縣下黨鄉訪貧問苦,與群眾一道商討解決發展難題,令當地老百姓感念至今。當前,我們正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特別注重學習習近平同志親民為民愛民的崇高風范,繼承和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更加自覺地把群眾工作體現在為群眾多辦實事好事的具體行動中,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

展現了鍥而不舍的實干作風。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為官一場、造福一方”,強調“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他在寧德時大力倡導“滴水穿石”精神,指出欠發達地區發展“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隻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體現了鐵杵磨針、積沙成塔的韌性意志,體現了矢志如初、奮斗不息的進取品格,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懷,也詮釋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真諦。我們要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就要學習和弘揚習近平同志艱苦奮斗、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學習和弘揚他“滴水穿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意志,扑下身子,持之以恆,埋頭苦干,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

《擺脫貧困》是習近平同志留給福建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在學習中深刻地感受到,書中蘊含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一以貫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一以貫之的群眾觀點和為民情懷,一以貫之的務實作風和清新文風。我們要把學習《擺脫貧困》這本著作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取得新的成效。

扶貧開發的指南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 鄭文凱

《擺脫貧困》一書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文筆清新,緊緊圍繞閩東地區脫貧致富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見的戰略思想,充滿了真知灼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認真研讀此書,對於我們全面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貧困地區發展要在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中增動力。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治貧先治愚”,“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這些思想與他在寧德工作時提出的“扶貧先要扶志”,擺脫貧困首要意義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等論述一脈相承。他在《擺脫貧困》一書多處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裡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

貧困地區發展要在走符合自身實際的路子上壯實力。習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時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准突破口。他在寧德工作時就提出,“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確定本地經濟發展的路子,要從中央和省裡的總體部署,從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考慮”。這些重要論述,既闡明了貧困地區要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又蘊含著科學扶貧的豐富內涵。

貧困地區發展要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生內力。扶貧開發最為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習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擺脫貧困》一書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隻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書中提出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內在機理和方法途徑,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經典之談。

貧困地區發展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積耐力。消除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標、堅定信心、持之以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形象地闡明了欠發達地區發展要經歷由量到質的變化,“不能隻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這些論述都入情入理地告訴我們,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必須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眾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

緊抓中心 尊重規律 開拓擔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盧中原

我讀完《擺脫貧困》一書后有三點最深刻的體會。

“緊抓中心”。這本書從開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貫之的主旨是“把經濟建設當作最大的政治”。習近平同志下鄉調研,看到一個鄉裡滿牆錦旗,這個優秀那個第一,就是沒有經濟建設方面的,他說這“不風光”。那時他就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各項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圍繞這個主旋律齊聲合唱。作者鄭重告誡大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隻有在生產力的解放中,在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在人民生活的極大改善中,在與外部世界日益廣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尊重規律”。要領導好地方各項工作,在緊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去認識規律,在擺脫貧困、發展地方經濟、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同志以身作則,帶領干部“四下基層”,了解區情民情,共商脫貧的路徑。他反復講貧困地區不要有超現實的幻想,並指出僅靠幾個大項目來脫貧的想法“不切合實際”,應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針。書中強調扶貧“隻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在經濟建設中要克服急躁情緒和短期行為,腳踏實地開展工作,這是尊重規律的體現。同時,習近平同志認為尊重規律並不等於把自己束縛起來,還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新形勢帶來的新事物、新規律。

“開拓擔當”。書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貧困地區要樹立商品經濟觀念,擺脫意識和思想上的貧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貴的。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動至上”。習近平同志引用馬克思的話說,“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他還說,“我是崇尚行動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排除各種干擾,落實到行動上﹔認識和把握規律,最終也要體現在擺脫貧困和深化改革開放的行動上。習近平同志激勵大家要發揚“不恥落后,意氣奮發,放膽開拓,爭先創優”的閩東風格,倡導敢為天下先、冒一點風險的精神。在全書結尾,他還重申了鄧小平南方談話中關於改革開放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論述。所有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們深長思之。

以“七個堅持”繪就脫貧藍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 范恆山

《擺脫貧困》一書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內涵豐富、謀劃深遠的理念和觀點,深刻地闡述了推進閩東地區脫貧發展的諸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同志擔任黨的總書記后,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先后深入河北、甘肅、湖南等省的貧困地區開展實地調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做出了重要指示。這些重要講話和指示,與《擺脫貧困》一書中的重要論述一脈相承,對於做好當前的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2011年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國家採取了強度更大、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新的動力。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貧困地區發展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需要妥善處理的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多,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艱巨。要確保如期完成中央確定的新階段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確保貧困地區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決心、更科學的理念、更扎實的工作,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的脫貧發展。

面對日益繁重的扶貧開發任務和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擺脫貧困》一書提出的重要論述,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思想武器,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做實。當前,要把握好“七個堅持”:一是堅持“滴水穿石”和“釘釘子”精神,使貧困地區“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堅持區域發展與精准扶貧相結合,推動形成大扶貧工作格局﹔三是堅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找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路子﹔四是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關鍵一招”,為貧困地區脫貧發展注入強勁活力﹔五是堅持“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六是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一起抓,形成脫貧致富強有力的支撐體系﹔七是堅持抓好基層黨建和作風建設,打造扶貧第一線的“戰斗堡壘”。

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巡視員 張建軍

22年前出版的《擺脫貧困》這本書,浸透著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期間的卓越智慧。今天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深深領會力透紙背的精神實質,對當前各項工作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指導意義。

要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在這本書裡,《弱鳥如何先飛》、《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等文章點中了我國農業問題的命脈。習近平同志提出,弱鳥先飛首先要抓好農業,擺脫貧困基礎在建設大農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等思想,深刻闡述了“三農”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決定性作用,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這是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三農”工作的時代定位。

要始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指出,糧食問題歷來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這個問題對閩東來說有著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哪天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他多次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裡必須主要裝中國糧。在我國糧食生產連年增產的好形勢下,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居安思危、深謀遠慮的戰略理念。

要始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時指出,“統”與“分”的結合構成了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分”是以家庭為主的生產經營單位,充分發揮勞動者個人的積極性,“統”是以基層農村組織為依托,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是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根本遵循。

要始終堅持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期間,對農業與工業這兩個輪子怎麼轉,怎麼搞好“經濟大合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農村建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這些體現辯証思維的生動語言是當前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行動指南。

關鍵是擺脫思想的貧困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周熙明

《擺脫貧困》這本書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作品。過了1/4世紀,時代巨變,時過境遷,這本書為何至今魅力依舊?思路開闊源於精神的豐富開放,文風質朴源於思想的厚重深刻,語言鮮活源於心靈的活躍,表述清晰源於思維的縝密,文章的不朽源於情懷的不朽、信仰的不朽、思想的不朽。

書中提出的擺脫意識和思路“貧困”的命題,實際上回答了一個重要而深刻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改革開放會以一場思想解放為起點?作者在跋中有言:隻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在這場擺脫貧困的歷史征程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擺脫貧困的關鍵。他一再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當務之急,是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干部、我們的群眾都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作者針對寧德的實際所做的思考,無疑也是對近現代中國問題的把脈,至今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近代中國為何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心靈的閉塞、思想的禁錮、精神的懈怠。誠如鄧小平所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偉大的改革開放發軔於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成就輝煌得益於不斷的思想解放。今天,在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我們面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方位深層次改革的極為繁重的任務,也要依靠解放思想這一法寶。

“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斷,與20多年前的思考一脈相承。

在變革中擺脫貧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洪大用

《擺脫貧困》一書立足寧德實際提出的發展思路著眼於全局和長遠,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

解決貧困問題不能隻“輸血”不“造血”,而是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推動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這是本書深入論述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書中,習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擺脫貧困不僅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僅僅是硬件設施建設,而是一場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方面,經濟增長需要有相關的社會條件支撐﹔另一方面,隻有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為擺脫貧困打下扎實的基礎,創造真正美好的社會生活。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最為基本的是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書中多次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統籌兼顧,生產生活生態要協調統一。在部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時,習近平同志高度強調引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時,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優先發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經濟的不發達,決不能成為不辦科技教育的理由”,“我們不能等經濟發展了再來辦教育”。

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還源於作者對現代社會大生產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例如,作者從閩東實際出發, 明確提出了發展大農業的整體脫貧路子。傳統的小農業向現代大農業的轉化必然涉及到觀念、行為、體制等等方面的系統轉變,必然要求建設完整的、相互關聯的社會服務體系,由此也就意味著需要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

偉大的理論源於鮮活的實踐,反過來又有效地指導實踐。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擺脫貧困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會誤入歧途。通觀全書,作者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大膽開拓創新的精神躍然紙上。

為擺脫貧困插上文化的翅膀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曹衛東

《擺脫貧困》一書中富有創建的戰略思想和精辟論述,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源頭活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脈相承的政治信念、一如既往的家國情懷和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我側重談談文化建設在國家整體治理中的功能。

細讀《擺脫貧困》我們不難發現,從文化建設入手提出小到一個地區大到整個國家的整體治理思想,在習近平同志任職寧德期間就有了理論上的思考和實踐上的探索。作者在突出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自覺和價值重塑,“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淨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作者還前瞻性地強調,脫貧致富既意味著大力發展經濟,把人民從物質匱乏約束中解放出來,也意味著要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推動價值重塑,把人們從物質的崇拜中解放出來,在雙重意義上克服人的物化現象。

文化建設尤其要重視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者在書中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中華民族渡過了近代史上許多內憂外患的危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這是從整個國家層面上來講的,具體到某個區域上也應該是這樣。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一個地區的文化建設內容很多,有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要弘揚地方的傳統文化”,增強廣大人民的向心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書中還以畬族文化為例,強調要建立一種“吐納關系”,也就是要從文化的開放和閉合的辯証角度,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其他各個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尋找到各個民族文化的最大價值公約數,實現多元一體。這種包容性的文化認同,對於我們今天思考和解決民族地區問題,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進一步看,以文化建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最基本的切入點是教育。全書對教育問題著墨不多,但突出強調要想從總體上擺脫貧困,就必須大力辦好教育,造就具有總體貧困意識和高度文化自覺的一代新人,打破“窮”和“愚”之間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在作者看來,教育傳承的是具有中國精神的中華文化,培養的是具有中國意識的一代新人,支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十分重要的一環。

深刻把握“三種貧困”的辯証關系

北京大學教授 強世功

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質貧困、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三個概念,並對這三種貧困的辯証關系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從而為擺脫貧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徑。研讀全書,體會深刻。

“貧困”的首要含義是指物質財富的匱乏。閩東是革命老區,也是全國知名的貧困地區。因此,習近平同志上任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發展經濟,解決老百姓的溫飽。但是,在習近平同志看來,不能陷入就經濟談經濟的形而上學立場,必須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來尋找物質貧困的根源。在他看來,物質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長期的物質貧困而導致人們“頭腦中的貧困”,即精神貧困。而對精神貧困,他又具體區分了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

“思想貧困”,就是指缺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導致要麼安貧樂道窮自在,要麼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信念貧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動的意義和價值目標,缺乏向上的志氣和行動的勇氣,“見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產生‘貧困縣意識’”。物質貧困、思想貧困、信念貧困三者互為因果並相互強化。《擺脫貧困》一書就是從這三種貧困的辯証關系入手,提出擺脫物質貧困必先擺脫精神貧困,擺脫思想貧困必先擺脫信念貧困。

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的性質不同,但無論擺脫物質貧困還是精神貧困,都必須從行動和實踐入手。行動不僅是連接物質與精神的紐帶,而且是促使精神轉化為物質的中介。如果說擺脫物質貧困是行動的目標,那麼擺脫思想貧困就是要解決如何行動,擺脫信念貧困就是要解決為什麼要行動,即行動的意義、價值和信仰何在。正是為了克服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習近平同志特別提出要振奮精神,淡化“貧困縣意識”。

在習近平同志看來,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使我們擺脫了物質貧困,但有些人卻自覺不自覺中再次陷入了“頭腦中的貧困”。尤其是西方歷史終結論變成了新教條,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擔起中華文明復興的使命,都需要從《擺脫貧困》一書中汲取營養。

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省扶貧開發協會會長 陳增光

《擺脫貧困》與我有特殊情緣,我是該書最早的讀者之一。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之時,正是國家宏觀調控治理經濟過熱的關鍵時刻,干部群眾求穩求富心情迫切,而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他帶著感情、充滿豪情來到閩東,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敏銳的政治智慧、豐富的實踐經驗、務實的工作作風,審時度勢,科學把握,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他以低調親民的身影深入群眾,開展調研,探索思考,倡導並提出了許多富有遠見的工作思路與對策。他注重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眾,用感情的力量感召群眾,用人格的力量影響群眾,很快打開工作局面,各項工作取得開拓性進展。那時,我與同志們談心,形容他好比一棵大樹,一植根閩東,就成為我們的主心骨,為我們遮風擋雨,還不斷輸送氧氣,讓生命增添活力和生機!《擺脫貧困》就是習近平同志根據閩東實踐的經驗提煉,書中倡導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四下基層”作風,“不恥落后,意氣奮發,放膽開拓,爭先創優”的閩東風格,等等,不僅當年深入人心,今天仍為我們所遵循,其精神閃閃發光。

今天我們研討這本書,重要的是以書中的生動實踐和科學主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百姓富、生態美、扶貧開發工作推向新水平,把“四下基層”工作作風推向新境界。我之所以能夠順利地開展工作,得益於習近平同志當年打下的工作基礎,得益於《擺脫貧困》這本書提供的科學主張和精神動力。那時,我與地委領導班子其他成員有一個共識,就是把習近平同志在地直機關話別時的“寄語”當作政治交代,把《擺脫貧困》一書的論述當作振興閩東的方略,認真領悟,逐步消化,貫徹實踐。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也採取了不少新舉措,但始終貫穿著一根主線不變,確保當年謀劃的發展思路步步見效。我們一屆接著一屆干,保持了工作連續性,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也形成了良好風氣。

《擺脫貧困》這本書每一個篇章都來自實踐,都與黨的群眾路線有著天然的聯系。回顧習近平同志在閩東的工作實踐,我越來越清晰地感悟到,他與干部群眾打成一片的情懷是一以貫之的,他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思路與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是一脈相承的。我為與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共事兩年而慶幸,雖然時隔多年,但回顧起這段歷史,他勤政親民的好思想好作風,令人記憶猶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