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命运之改变与善性“正能量”的发挥【7】

朱康有

2016年05月04日19:05   来源:人民网

半满之善。“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勉,止于半善而已”。作者以佛家智慧提出了一个“三轮体空”,即“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无心为善是满善,有心为善虽善亦恶。自然,从“有心”到“无心”有一个过程,也不能完全否定“有心为善”的情况。尤其是在“善”普遍匮乏之际,“有心为善”总比“没有善行”的状况要好得多。

大小之善。这里的“大小”,根据作者下文所举之例,并不是数量的代名词,而是比重的别称。“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为善的目标和动机,决定了善的大小。这提示我们,为善亦需扩充胸怀,放大心量。文中指出的“一念不正”即是恶堪引人注目。人们的舆论评价也好、法律惩处也好,皆指向善恶之显行或事;对于人心之隐微处的“动念”,往往轻忽,且大多数人不以为然,认为没有造成事实,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不加以反思。其实,善恶皆由最初的一念引起,如果我们能从此着眼,防微杜渐,社会治理当能少付出很多代价。在内心里以正压邪,克制恶念,升起正念、善念,看似无形,实则乃个人修身、社会治理的根本之方。

难易之善。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为善的机遇。无论贫贱,皆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做善事。做善事,有难有易,“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从一般的理上讲,有财富、有地位,为善容易,常言道“公门之中好修行”、“公门好积福”,但总有些为富不仁、为官不正者最后丧德失身——按照儒家的看法,财富、官位若能用好,就为提升人生境界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外王”之机;但是这种机遇也有巨大的风险:“‘仕宦而至将相,为人情之所荣’,是不知荣也者,辱之基也。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

第三篇最后例举了“随缘济众”的善行有十种,并且论述了每种善行的做法,提醒应当引人警戒之处。文中有言曰:“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了凡提出了一个“善”的至高标准。既然是“全不为自己起念”,又为何求寿求官求子求财呢?这些看来都是无心而得,是生命向善的“副产品”,自然而然所得。看来,我们有欲望所求,一方面要求得正当,一方面也不仅仅是以所做之善事“贿赂”和“逢迎曲和”命运,像商人搞生意那样去索要“利润”。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却超出了这一局限性:他们恰恰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利益。在中国哲人的视野中,佛学大乘的教义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尽善”的最高教义。真正共产党人的追求与此相似并超越其义。

第四篇《谦德之效》作为四训之末,指出了改变命运的效验必自“谦德”可证。该部分用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它提醒我们,在改变命运的征途中,一步步或许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且勿自满自骄,否则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失。另外,它预示着我们每个人改变命运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人生当向更高层阶不断迈进——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