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命运之改变与善性“正能量”的发挥【4】

朱康有

2016年05月04日19:05   来源:人民网

三、《改过之法》的启示

命运之向好的方向改变,与善行之正能量的发挥有关。但是《了凡四训》第二篇的《改过之法》首先指出:“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其中原因,细细忖度,甚是有理。当我们浑身皆过而不觉时,自以为行善,实则杂而不纯,或造作新的恶业却不自知,岂望欲得命运之善报,自然难说究竟。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也甚是重视“改过”,《二曲集》第一篇目即为“悔过自新说”, 亦可能受到当时三教皆推崇的“功过格”之影响。如何改过?了凡提出要发“三”心,并从三种途径上入手。

关于“耻心”,人人皆有,但远远不够。从做人成圣的角度看,为什么古之圣贤可以成百世之师,我何以“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了凡此语,让人觉得,好像说得有点过头。若谓每个人都有耻心,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圣贤呢?显然,这里的“耻心”非一般的羞耻之心,而是在凡人与圣贤之间相比较,不成圣贤即应有此“耻”。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拿自己和历史上的圣贤去比较,相反,出于嫉妒等不良心理,往往和自己身边的人进行衡量:能否在名或利上比别人“高”一点?或博得世俗之人的赞赏,即自满足而不求进。

关于“畏心”,我们普通人“怕”什么呢?“得”也忧,“失”也忧,是患得患失;唯独不怕自己身上可能有的各种大大小小过失给家人或后人带来的隐患。的确,隐微之过,本身难以被自己觉察,即使意识到,也有可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在对待失误、过错上,长于知彼,短于知己,自知不明,似为人性所共有。《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反思,每句中都有一个“不”字,这给我们透露出什么消息呢?显然,他的反省,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或可能的缺陷为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人身上的错失,的确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意识到。“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很多人往往能仔细地看清对方的缺陷(且不论是否为真正的缺陷),但对自己身上的毛病,非但看不清,即使看得清,也随之在内心不断为自己的过错进行“辩护”,失去了改过的机会和自觉。若不知悔改,辗转相因,“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关于“勇心”,我们通常在对事对人上倡导“勇敢”的精神和态度,而在克制自己过失上,与自己的毛病和缺陷斗争上,也需“勇猛之心”来助力。不要等待已经铸成大错再来反悔,不要等待已经到了晚年再来反悔。如果我们每天能沉下心境,反省自己内心世界的隐微处,受学识才能、性格等因素制约,那真是“浑身皆毛病”。有的能很快改掉,有的也许不痛下决心,一辈子都改不掉,直至带进坟墓。这样看来,从情感到意志、从欲望到需求等方面,防微杜渐、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显得太有必要了。看到自己的毛病,并不是让人丧失信心;通过悔过自新,才能彰显进步。因此,每天见不到自己缺点,每天就不能在人生的“质量”上获得提高。相反,把自己的“缺陷”包裹起来、装饰起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只能在人生的正确航向上越滑越远、沉沦下去而不觉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