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元琪:战后以来垄断资本的演变过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013年07月29日16:27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垄断资本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化

一、垄断资本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其中没有根本性断裂

调节论者没有认识到,国有化等调节措施的建立和取消都服从于各私人垄断组织的利益和要求。“例如,许多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一定的时候和条件下,为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国家要对某些部门或企业实行‘国有化’,或者要由国家直接投资建立一部分企业;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时候和条件下,同样是为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国家又要通过所谓‘非国有化’,把国家投资建立的企业或设备廉价出售给垄断资本家。”

正是由于大的条件变化了,滞胀长期无解后,凯恩斯主义不再符合私人垄断组织的利益和要求,垄断资本于是抛弃了它,选择了以私有化市场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战后,垄断资本选择凯恩斯主义是因为当时这样的安排对自己有利并有被迫因素,现在它选择新自由主义,也是出于自利和被迫,这其中并没有断裂。调节论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化必然性要求下国家调控体系已经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但是它们很难解释昨天还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面对这么大的反自己的变革,却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反抗事件。

新自由主义产生有如下原因:

首先,在1948-1973年间,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竞争也日益增强,例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彼此侵入对方的市场。企业为了生存问题,就想一切办法降低成本,其中就包括逃避监管和放弃之前与工人达成的一些妥协。其次,担心大萧条再次发生曾是迫使大资本支持二战后调控的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大萧条开始被视为一次特殊的、不大可能再次发生的历史事件。再次,20世纪40年代末期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可能成功的威胁曾是迫使大资本支持二战后调控的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化和西方左翼政党右转,社会主义革命的威胁也开始被视为不存在。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因素综合出现,新自由主义就应时而生了。

二、垄断资本推动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突然大幅提高利率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爆发,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措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解体,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全球推行,战后建立的反国际垄断资本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边界都拆除了,这时又开始流行一个新词,就是全球化。那么这一时期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实质是,“从1978年到1992年,70多个国家执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强加的566个结构调整方案。这些方案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把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完全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但是这一次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大扩张和战后那次有巨大的不同,因为导致扩张的客观条件很不相同。

首先,由于二战巨大破坏,战后相当时期没有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但是,世界市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直面临持续的产能过剩。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上,涌进来的角色先是德国和日本,然后是东亚的新兴工业国,亚洲四小龙,最后是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这些后来进入的国家提供和先进入国家一模一样的产品,只是更加廉价。这导致世界市场上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世界资本投资回报率一直处于深度的、持续的下滑。

其次,面对德日实力的紧逼,美国开始从一个资本主义的建设性超级调解者,变成破坏性力量。比如,基辛格在1982年撰写的传记《动乱年代》中明确指出,石油危机主要是美国推动的,美国估计在对付石油价格猛升的问题上,日本和西欧都会遇到比美国更大的困难。

再次,最重要的是苏东剧变,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进步运动极度低潮,原来逼迫资本主义改善的力量没有了。

这些导致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不可能扶持苏东崩溃后那些新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顺利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消除它们原来的工业化成就(因为世界市场已经太饱和了),将这些地方改造成提供原料、廉价劳动力的场所。

赫德森这样描述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他说,西方资本需要购买最能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它们最看好的是能够带来租金的垄断的公共服务部门和资源部门,如土地和建筑、公共设施、煤矿、石油和天然气。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导致公有的垄断部门的资产转为私人所有是自五百年前欧洲占领美洲新大陆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财产转移。 所以他们在所到之处将工厂买来后拆除掉作为地产,整个俄罗斯工业被拆毁,最后改造成一个有导弹的海湾型的石油国家。这个时期导致“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东欧大部分地区以及前苏联绝对倒退。

(责编:陈惠照(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